今日特推: 山东淄博高青二中开展“家校互动 共助成长” 微型家长会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教育 > » 正文

山东邹城:培训“组合拳”解锁产业工人成才密码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萃 马伟钢)“在公司‘培训—实践—创新’的成长体系中,我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山东天河科技有限公司的顾炜炜感慨道。初入公司时,他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施工工艺。面对重型掘锚机安装难题,他带领徒弟们攻克技术难关,优化装配工艺,显著提升了设备使用率。
 
    从普通学徒成长为“邹鲁工匠”,顾炜炜将“传帮带”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实现从“被人带”到“带别人”的完美蜕变,形成了技能传承的“链式反应”。这正是邹城市总工会通过产业工人大培训,激发人才活力的生动写照。
 
    打通培训“最后一公里”
 
    “不只是企业内部的‘传帮带’。我们还开展了‘送教入企’等特色活动。”邹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锋表示,县级总工会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机制设计的灵活性与精准度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效。
 
    该市总工会没有采取“一刀切”的集中培训模式,而是构建了一个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线上线下融合、送教入企为补充的立体化培训网络。
 
    “我们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对仪表工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要求极高。”邹城市总工会将“送教入企”与“走基层、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相结合,在山东恒信集团走访企业需求时,了解到相关需求。
 
    随后,邹城市总工会联系了相关专家,利用企业交接班间隙和工休时间,将理论课程和实操演练直接“搬”进企业会议室和生产车间。工人们“足不出户”就完成了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既保证了学习效果,又丝毫未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真正实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由“娘家人”统筹协调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工匠学院讲师、本地技术专家等资源,形成“资源清单”,实现精准匹配。
 
    打造家门口的“工匠摇篮”
 
    “我们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新型学徒制培训班,通过‘企校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孵化人才。同时,建立500余人的师傅人才库,签订帮带协议,通过‘一对一’师徒帮带模式,对一线技能操作等重点岗位进行帮带练习和指导,加速产业工人成长。有450人通过岗位达标验收,发放师傅培训费10余万元。”泰山玻纤邹城分公司工会主席方强介绍了该企业通过各类培训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做法。
 
    不仅在企业内部有效整合资源,邹城市还依托工匠学院的优质资源,大力培育本地的工匠培训站(所)和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构建起“学院+站所”协同联动的培育新格局,让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培训服务。
 
    以市汽车维修行业工会联合会设立的“工匠培训站”为例,它以分站的方式建在协会内的3家企业。培训站不仅承担本企业职工的技能提升任务,还面向全市同行业职工开放。曾在这里参加技能培训的吴磊说:“培训站的老师都是市里、行业里的技术大拿,教的全是现场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在这里的系统学习,我们的实战能力大幅提升。”
 
    激活工人成长“一池春水”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工人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赋能企业生产。”赵锋说,我们探索“培训—竞赛—创新—评价”一体化的模式,将培训成效切实转化为工人技能提升、创新成果涌现和企业效益的增长。
 
    横跨8个月的邹城市第九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创,比赛项目设置完全对标最新行业标准和本市“1+5”主导产业。
 
    据了解,备赛期间,工匠学院、培训站、创新工作室的老师会对工人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强化训练,帮助工人将所学所练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凭借大赛名次和实际贡献,工人可参加企业组织的技能自主评价,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工资待遇也会水涨船高。
 
    据统计,该市已有超过300名产业工人通过工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实现技能等级提升,累计完成技术创新、小改小革项目百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山东省邹城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