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5月6日20时,山东省滨州市某村发生一起紧急警情:村民刘某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并扬言轻生。夜间野外搜救面临视野受限、目标难寻等困难,滨州公安机关立即启动“无人机+救援”响应机制,形成“空中哨兵+地面警力”立体联动体系,仅用10分钟便精准锁定刘某所在位置,成功化解险情。
该案例是滨州市公安局以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警务效能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度应用“无人机+”技术矩阵,滨州公安机关构建起“感知—决策—处置”智能治理闭环体系。据统计,去年以来,滨州公安机关“无人机+”警务累计参与处置重点警情及大型活动安保1600余次,辅助处理交通事故1200余起,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鲜活注脚。
赋能警务体系建设
2024年9月,滨州市政府召开统筹建设无人机机场专题会议,明确推进全市无人机机场建设。
围绕保障和服务项目落地,滨州市公安局成立警航中心,培养60名专业飞手,建立日常值守、常态巡防、协同作战、动态研发和科学评估等工作机制,探索24类应用场景,推动无人机由“专属装备”向“通用平台”转型。
2024年12月,无人机机场建设一期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在随后8个月的时间里,无人机平台深度赋能应急处置、重大活动安保等1600余次,为滨州公安机关现代警务体系插上了“数智翅膀”。
“警航中心深度参与项目选址规划、落地建设与实战应用,重点在无人机操作手培训、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平台应用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无人机机场在警务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整个过程虽充满挑战,最终成果却令人振奋。”警航教官、滨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民警张栋深有感触地说。
重塑警务指挥模式
在传统警务模式中,受限于地面视角和人力部署,复杂场景下的信息获取与快速响应往往面临挑战,而无人机的应用有效补齐了这一短板。
2月11日10时许,滨州市某小区楼顶突发警情,两名轻生者扬言要跳楼,并将民警阻拦在顶层露台楼梯处,现场处置陷入僵局。千钧一发之际,一架警用无人机悄然升空,将楼顶实时画面同步传回指挥大厅。指挥人员通过回传画面研判分析,精准判断当事人情绪趋于稳定,随即下达处置指令。在无人机“天眼”的全程护航下,民警迅速登上楼顶展开耐心劝导,最终稳妥处置该起警情。
滨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大队负责人王辉表示:“警力未至,无人机可先达;人眼未见,‘天眼’可观全景。无人机已成为情报指挥中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无人机可利用高空俯瞰视角开展多维支撑、全程掌控,实现前端现场处置与后台协同支撑无缝衔接。在大型活动安保中,无人机可对主要活动场馆进行三维测绘,形成实景模型,对场馆周边路线、外围制高点等部位进行精准测绘、重点标注,实现挂图作战,精准协助警力投放和现场处置。
“从辅助工具到核心战力,‘无人机+’正推动警务模式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被动到主动、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它不仅是技术革新的体现,更是警务指挥体系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的关键一步。”滨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主任张金锁表示。
助力警务效能提升
4月11日,滨州市区黄河四路与新立河东路交叉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接警后,滨州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立即调度一架无人机飞抵现场上空。
无人机将实时画面传回滨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指挥调度中心,并同步完成拍照取证。指挥调度中心结合路口监控视频,判断事故系一辆老年代步车闯红灯引发,随即通过无人机进行高空喊话,引导当事人挪车,并利用视频快处平台远程进行事故处理。从接警到处置完毕、交通秩序恢复,全程仅用了10分钟。
“‘无人机+’警务模式应用以来,部分轻微交通事故处置无需民警到场就能快速、规范处置,这大大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压力。同时,无人机在高峰时段、事故多发路段、危化品运输车辆集中区域可以动态巡航,配合车流疏导,大幅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滨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指挥调度中心主任李波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滨州市已通过无人机辅助视频快处轻微交通事故1200余起,财产损失事故快速处理率达到95%以上,成效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春节期间,滨州市公安局还利用无人机开展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巡查,快速锁定违规燃放行为,并通过空中喊话及时制止。截至目前,无人机已参与校园安保、禁燃禁放巡查等任务270余次,有效提升了执法效率和震慑力。(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