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东阿公安启动“全警练兵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公安 > » 正文

山东滨州滨城区公安:“警调对接”织密基层治理“心安网”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马晓楠 王睿)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公安分局秦皇台派出所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派出所,调解处理的多为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近年来,秦皇台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耕社区警务,创新推出“‘秦’情警务”新模式,通过将辖区48个自然村居整合为3个警务区,构建起由所长牵头、3名经验丰富的老辅警为骨干、年轻辅警参与的专职化社区辅警队伍,充分发挥老辅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活地图”优势,实现治安要素精准管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织密基层治理“心安”防线。
 
  “秦”情警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2024年夏天,因为一块“飞地”的排水问题引发两村冲突,负责该片区的民警辅警迅速赶赴现场,通过实地勘验和走访调查,及时化解了矛盾。
 
  “我94年部队转业后加入公安队伍,当过刑警巡逻队长,在秦皇台派出所干了20多年,见的多了,这里的风俗人情也就都底儿清,一般的纠纷跟两边说和说和就能解决。”说这番话的正是负责调解“飞地”纠纷的资深辅警万拥军。
 
  这些老辅警不仅承担日常警务工作,还兼任人民调解员,凭借对村情民意的深度掌握,在田间地头开展“乡贤式调解”,既能第一时间发现纠纷苗头,又能运用乡土智慧和法律知识促成和解,该模式运行以来,辖区纠纷类警情下降超32%,真正做到了治安动态掌握得清、重点要素管控得牢,矛盾隐患发现得了、纠纷源头化解得开,为农村警务工作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警调联动多元共治化解矛盾
 
  2024年3月,春暖花开之际,又到了村民老刘清理虾池时,不曾想,水渠决口导致淤泥灌入隔壁张嫂家的麦田,4亩绿油油的麦苗瞬间被淹没,协商不成让本是沾亲带故的两家反目。尽管属于经济纠纷,但乡里百姓长期形成的“有困难打‘110’”习惯让双方同时找上了派出所。派出所出警后,在当场调解未果的情况下,迅速将案件移交司法所。然而,老刘拒绝配合调解,于是立即启动“警调对接”机制,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律师多方力量联动,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纠纷圆满化解。秦皇台乡司法所所长李新军深有感触:“过去调解多是‘单兵作战’,如今遇到棘手问题,可以联合派出所共同处理,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作为拥有12年经验的基层调解员,他表示,“警调对接”机制让自己开展工作时更有底气。值得一提的是,秦皇台派出所的办公布局也体现了高效协同的理念——东附楼为‘110’接处警和户政服务区,西附楼则与乡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合署办公。这一设计不仅是全市首创,更实现了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的目标。
 
  “警调对接”模式通过整合司法、公安、律师等多元力量,以公安的刚性执法保障调解权威,人民调解的柔性沟通促进共识,律师的专业分析平衡各方诉求,构建起刚柔并济、多元共治的基层矛盾化解体系,这种职能叠加既强化了调解效力,又避免了矛盾升级,有效预防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为多元共治提供了兼具效率与温度的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公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