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刘丽丽 于云龙)乡村振兴,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乡村振兴主线,创新机制,打出履职“组合拳”,为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人大力量。
聚焦产业,以高质量监督赋能海洋经济发展
威海作为海洋大市,海岸线长达968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拥有150万亩海洋牧场,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等300多种海产品,水产品产量、加工能力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海内外,海洋经济优势明显。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如何放大海洋资源与产业优势,是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系统化思维,整合资源力量,深入开展组合式监督。围绕联动优势产业,从不同角度对海洋经济体系建设、海洋渔业新业态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海洋种业发展等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剖析问题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推动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挖掘多元价值、发展新业态,综合运用集中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方式,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海岸带保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开展持续监督。督促加快推进西部环山路建设、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优化乡村软硬设施条件等。目前,依托近千公里海岸线,建成了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起全市90%以上核心文旅资源,成为威海文旅产业的“金名片”、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倾听民声,将监督延伸到田间地头
人大监督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只有把“话筒”交给人民群众,监督才能更精准、更有力。市人大常委会把深入基层一线摸实情、察民意、谋对策作为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紧盯农村农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创新“人大监督+代表参与”协同机制,将监督“探头”架到田间地头。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农业领域的人大代表走进镇村,通过“田间聊农”“板凳座谈”等形式,与村支书、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农技员等面对面交流。精准收集关于种粮补贴落实、农田水利管护、农技服务覆盖等意见建议20余条。将群众呼声强烈的“破解撂荒地难题”“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诉求写入调研报告,督促政府持续加大力度、推动有关工作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建成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42处,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打通了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
此外,充分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将人大代表特长优势与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相结合,组织人大代表聚焦特色产业全链条等方面,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征集关于强化科技支撑、补齐人才短板等意见建议30余条。
跟踪督办,推动建议转化为务实举措
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三项机制,强化跟踪督办,推动代表建议、审议意见切实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务实举措。
建立跟踪督办项目化机制,制定常委会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题落实情况跟踪督办办法,印发问题交办清单、结果反馈清单、问题整改回头看清单“三张清单”,实行条目化全链条跟踪督办,确保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去年围绕海域使用管理“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5个方面意见建议细化为18项具体目标任务跟踪督促办理,推动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海域使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海洋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海洋渔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建立满意度测评常态化机制,出台代表建议办理和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评议办法,明确有关工作机构的督办主体责任,形成交办、反馈、评议一体化督办落实链条。连续六年对有关办理、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并及时反馈。评议结果不满意的,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重新办理、再次报告,并进行二次评议,确保代表建议、常委会审议意见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群众诉求长效化反馈机制,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工作站等平台,建立常态化意见征集反馈渠道,形成“征集—落实—反馈”闭环,确保群众诉求“随时能说、有人倾听”,真正让群众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