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青州人大常委会调研市政排水管网提升工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高层 > » 正文

山东德州人大常委会:聚人大监督之力 助乡村全面振兴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苗胜勇 时波)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促进农业发展品牌创建为抓手,聚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培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法治护航“吨半粮”创建
 
    “自从有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程的指导,我们种地更有底气了。”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种粮大户孙景茂说。他在“农事服务直通车”技术指导下,实施“通水+养地+科技”三位一体模式,见证了脚下这片农田从亩产几百公斤到一吨半的全过程。
 
    自全市开展“吨半粮”创建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精准施策,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与视察活动,将农田水利设施监管维护、水资源保护利用等作为监督重点,并与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开展专题座谈。将发现的问题和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形成报告,经审议通过后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推动建立了“田管家”一体化管护机制和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彻底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科技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推动力。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农业科技创新主线,先后对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种子“一法一条例”、气象“一法一条例”等13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深入农科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进行调研座谈,提出加大与科研院校对接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等建议。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出台《德州市粮食生产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面统筹粮食生产各环节,成为全国首件关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助力“中国食品名市”建设
 
    在助力全市“中国食品名市”建设的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锚定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科技创新三项重点,通过“链条式”精准调研、精准审议、精准问效,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含金量。
 
    在精准调研阶段,市人大常委会既坚持传统路径,又借力智能化手段,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多维分析比较,摸准情况、找准问题、提准建议。针对发现的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府部门确定“五个一”(一链、一园、一企、一品牌、一基地)的工作重点。
 
    在精准审议环节,市人大常委会将市农业农村局列为年度评议部门之一,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实地调研、听取报告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坚持“重点引领、补充拓展”的原则,通过“专职委员+专业代表”的方式,把问题议深、把对策议实,推动审议意见落实落地。
 
    为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人大常委会依据调研情况和审议发言情况,将延链补链、龙头带动、创新驱动、要素保障等确定为重点督办内容,梳理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交有关政府部门办理,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通过“听取落实报告+实地调研+问题清单‘回头看’”的方式,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多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德州味”品牌授权企业达131家。
 
    推进“代表+”聚势赋能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代表+”模式,构建精细化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与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紧密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魏德东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支持德州“吨半粮”创建的意见建议,并得到有关部门积极答复和支持。他带领群众成立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吨半粮”核心区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包括供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收等,探索出了“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创新路径。
 
    市人大代表栗超是一名“80后”海归“新农人”。他创建的杲城合作联社已经从最初的农资集采、统一销售发展为集成“组织联建、服务联享、产业联兴、治理联抓”的区域性党建联合体。通过发展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对镇域内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实现日均交易3万单,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电商实用人才,吸引了一批在外青年人才返乡发展,形成乡村振兴与青年人才引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