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初秋时节,漫步威海湾畔,一湾碧水,三面翠屏,一幅山海相拥、城景交融的生态长卷徐徐展开。
与怡人风光交相辉映的,是威海摘得的一项项金字招牌:获评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全国“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厚实的生态答卷,凝聚着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孜孜追求,饱含着市人大常委会的倾情助力。
一直以来,威海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用法治“红线”守护生态“绿线”,以系统化思维推动立法、监督工作贯通衔接,努力让山更绿、海更蓝、空气更清新。
系统化立法:构建生态保护法规体系
生态建设,法治先行。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立法领域,以小切口、精细化立法为绿水青山量身定制“法律护盾”。
沿着海岸线漫步,感受凉爽的海风拂面……每到傍晚空闲时,乳山市碧海苑小区居民宋星彦都会来银滩月亮湾休闲公园走一走,但这个习惯是她近几年才有的。
“过去这里是渔民养殖作业区,一推开家里窗户,对面就是几个海参养殖池,既不美观,味道还大。”宋星彦说,“经过这几年整治修复,周围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也提升了。”
发生在宋星彦身边的变化,得益于《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的实施。
针对个别海岸带区域被盲目开发利用、海岸景观和生态功能遭到破坏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岸带保护条例,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对破损的海岸带进行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
条例实施后,拆除养殖大棚、池塘1700多亩,修复受损岸线40多公里、滨海湿地540多公顷,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由当初不到40%提升到50.8%,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千里海岸线”成了一幅名副其实的山水画。
包括海岸带保护条例在内,市人大常委会已出台刘公岛保护条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规定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引领性强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组合式监督: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听取审议报告、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聚焦蓝天、碧水、净土等重点领域,以监督利剑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企业检查工业废气排放,督促企业升级环保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协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机动车尾气“智慧监测”网络,狠抓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
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排查重点河流、近岸海域及入海排污口周边企业,认真检查废水排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且不外溢;协同相关部门加强重点河流水质超标预警、通报与督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建立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狠抓农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危险废物全链条监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去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PM2.5、PM10、优良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全市13条重点河流、12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100%。
跟踪式问效:助推突出问题整改落实
监督工作做得好不好、实不实,最终还要落在一个“效”字上。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从审议意见督办入手,与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沟通协商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适时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了解整改进展情况,保证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2023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海岸带保护条例等三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针对提到的重点问题,次年便开展为期一年的“回头看”跟踪监督,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组织现场核查、清理整治。最终,专题询问中提到的11个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还推动整改同类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问题580余处。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采取“点对点”对比方式,拍摄整改落实情况专题片,在专题询问现场播放,实现问题整改、工作成效可视化,增强政府部门整改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