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封禄禄)“法官,我把钱交上,能不能不判刑?”今年9月2日,当最后一笔100万元执行款汇入指定账户,一起历时近四年的合伙纠纷终于尘埃落定。从最初的消极规避到最终主动履行,这场“拉锯战”的转折点,正是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人民法院“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这把刑事利剑的出鞘。
合伙破裂,189万元垫付款引发纠纷
时间回溯至2021年深秋,杨某与梁某携手开展牛羊肉线上销售业务,杨某负责产品加工、打包发货并垫付原材料成本,梁某则运营“某某羊肉铺”等线上店铺,负责销售推广及货款收取。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1月,因利润分配问题,梁某未按约定返还杨某垫付款项189万元。这笔本该及时结清的款项,成了压在杨某心头的一块巨石,也成为了后续漫长维权路的起点。
“生意不好做,我们现在手头没有这么多钱。”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面对执行干警的多次沟通,梁某表面上配合到庭,实则始终以各种理由刻意回避财产状况申报,将“困难”挂在嘴边,将“配合”流于表面。
更为棘手的是,梁某系江苏人,地域距离增加了执行难度。尽管执行干警依法向其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详细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但梁某始终是回避的态度,拒不配合执行工作。
一时间,执行工作陷入了“查到无财产、经营却照常”的怪圈,仿佛走进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隧道。
刑事介入,隐匿财产行为浮出水面
“梁某的店铺仍在正常经营,为何个人账户没有流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疑点,引起了执行干警的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一起典型的通过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案件。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梁某长期通过亲属银行卡进行资金周转,单笔交易金额高达70余万元。这一发现彻底揭穿了其“无钱可还”的谎言。
鉴于梁某的行为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执行干警果断将相关证据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安机关对梁某采取网上布控后,很快在哈尔滨某地将其控制。
法律威慑,从“民事了事”到“刑事追责”
“我真没钱,大不了就拘留我吧。”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初,梁某仍固守“民事拘留即是终点”的侥幸心理,这番言辞折射出部分被执行人对司法权威的模糊认知与轻视。
“你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了。”办案干警严肃的说道,“你隐匿财产的行为已涉嫌拒执犯罪,下一步我们将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句掷地有声的告诫,让梁某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刑事责任的重量,他眼神里开始流露出醒悟与权衡。
同时申请执行人杨某道出了沉积心底的诉求:“我不是非要他一次性付清,这么多年,不仅没分到利润,还垫进了全部货款。我只是想要一个公道。”
在民事强制执行与刑事追责的双重压力下,梁某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主动联系亲属筹款,于今年6月先行支付100万元并取得杨某谅解,后被取保候审。三个月后,剩余案款全部履行到位。
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从最初的消极规避到如今的主动履行,从“民事了事”的侥幸到“刑事追责”的警醒,梁某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民事+刑事”双重威慑机制的有效性,既保障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也促使被执行人真正认识到,生效裁判必须履行,任何试图挑战司法权威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