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要是要不回来,家里的生活该怎么过下去啊!”日前,52岁的老王攥着皱巴巴的仲裁裁决书来到山东省巨野县法院。和他一起的还有二三十位工人。
这事儿还得从2023年8月说起。当时,当地一家化工公司突然给工人们放了“长假”,说是“效益不佳,等通知复工”。可一等就是大半年,工资没了,连解除合同的赔偿金都不提。这些工人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要供孩子上学,有的要还房贷,停工就意味着断了活路。工人们急啊,于是集体申请了劳动仲裁。
终于等来了胜诉裁决。工人们原以为拿到裁决书就能踏实了,没想到企业还是一分钱不掏。无奈之下,他们来到法院申请立案强制执行。原本以为涉及二三十人的案子,后来经过公告,前来法院登记立案的竟然有110余人。
执行立案后,巨野县法院立即开展工作。但情况比工作人员想像得更困难——冻结企业账户,余额几乎是零;查封的厂房,设备早就抵押出去了,难以变现。最让执行干警头疼的是,工人们不了解法律,对法院还缺乏足够的信任。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巨野县法院决定做两项准备工作:首先,向市法院报告,申请交叉执行,请兄弟县区法院来帮忙,绕开“熟人社会”的干扰。市法院很快批复,一支由3名法院干警组成的联合执行队伍迅速成立。其次,因为该案涉及人数众多,他们主动找到当地政府,搭建了由法院、政府和劳动者代表组成的三方沟通平台,并邀请工会的同志联合召开解答会,给大家讲法律、说政策。
由市法院统筹,执行干警们在线上查控系统翻了个底朝天,企业关联的多个账户都查了,愣是没有任何线索。沮丧的气氛弥漫开来。有的同志认为,“没戏了,这钱执行不过来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线下传来了好消息。执行干警穿着便服去企业周边“串门”时打听得知,企业压根没真停工,只是把生产线转到了一个隐蔽厂区,偷偷接订单呢。掌握这一情况的执行团队既欣喜又愤怒。
掌握了证据,执行干警便直奔企业总部。企业负责人一开始还装糊涂,说“确实没钱”。“你如果拒不配合执行,不光要上失信名单,搞不好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执行干警把查到的出货单、物流记录往桌上一摆,企业负责人无法再抵赖,表示配合工作。经过7轮谈判,企业和工人们一起在和解协议书上签了字:总共480万元,分三期付款,首笔150万元当天到账,剩余款项按季度支付。
目前,第二批、第三批款项进展顺利。“看着工人们从最初的焦虑到现在的踏实,总算明白为什么说‘执行是最后一公里’。我看啊,这一公里装着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连着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系着一个个家庭的盼头。咱多往前挪一步,他们的盼头就实一分。”一位执行干警感慨地说。
通讯员:郭翔 周莹莹 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