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省司法厅来聊城调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法院 > » 正文

山东高唐法院:“打包”调解 让讨薪民工少跑腿、早安心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三案一被告,一调解三案
    ——山东高唐法院“打包”调解让讨薪民工少跑腿、早安心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正龙)“太好了!林某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他正在往法院赶,说愿意坐下来商量欠大家伙劳务费的事!”山东高唐法院鱼邱湖法庭特邀调解员一早就带来了好消息,五名原告与其分三案起诉的同一被告即将齐聚法院共同解决纠纷。
 
    此次纠纷涉及的五名原告中有两对夫妻因辛苦劳作却未拿到应有的报酬,遂将某制造公司、某制造公司法定代表人林某及其妻子一同告上法院。经过法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怒不可遏的原被告双方不仅“一笑泯恩仇”,法官和调解员还创新采用了“打包”调解的新模式,充分体现司法效率,彰显为民情怀。
 
    案件梗阻:三起案件背后的共同困局
 
    自2013年10月份起,五名原告就为林某经营的公司提供铸件劳务,被拖欠劳务费六十万余元。三笔欠款均立有字据,但到期后林某始终未能偿还。法庭里,五名原告攥着泛黄的欠条,上面记录着林某拖欠的34万余元、22万余元和6万元三笔劳务费。这些数字背后,是原告们多年来的汗水与期盼,也是被告方沉重的经济负担。“不是我不想还,公司不开工我也拿不出钱。”林某的声音透露出疲惫与无奈。经过法官及调解员连续多日的沟通,他终于愿意直面自己欠下的三笔债务。
 
    这类“多原告、单被告”的关联纠纷在基层法院并不鲜见。“若分案处理,当事人至少要跑三趟法院,诉讼成本大大增加。”该案承办法官道出关键。
 
    破冰之路:调解遇阻与沟通破局
 
    调解过程并不顺利。原告们的情绪十分激动,对被告拖欠劳务费的行为极为愤慨,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坚决要求一次性拿到全部欠款;而被告方则大倒苦水,称公司经营遭遇困境,根本无力一次性偿还巨额债务。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尖锐,调解工作陷入了僵局。期间法庭多次联系被告林某到庭见面协商,林某都有意规避,只能不断通过电话方式告知案情、阐明法律责任及后果。在法官和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林某打消顾虑,主动联系协商时间。
 
    在调解策略上,法官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法官和调解员用温和的话语安抚原告的情绪,让调解更具人情味,让原告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司法柔情与温度。同时,也向被告强调法律的威严和劳务者的艰辛,引导被告主动承担责任。
 
    “打包”调解:三案并解的高效方案
 
    法官和调解员通过“面对面”调解方式,引导五位原告一起商议解决方案。“一方面耐心劝导五原告,讲清被告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做被告思想工作,尽量让其缩短还款期限。”法官不断帮助各方寻找利益平衡点。
 
    经过几天的努力,五名原告同意被告分期付款,三起案件均达成调解协议。这一结果既考虑了原告的利益,让其能够逐步拿到应得的报酬,又为被告提供了缓冲时间,缓解了资金压力。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一名原告被法官和调解员的工作效率及态度所感动,也理解了林某的难处,并答应回厂继续提供劳务,二人握手言和。
 
    司法为民:类案集约处理的时代价值
 
    当被告林某在调解书上签下名字,五名原告三年未解的“薪事”终于有了着落。这场“打包”调解不仅解开了三个案件的结,更解开了五名劳务者的心结。
 
    近年来,全国多地法院积极探索“三同案件”(同类型、同案情、同被告)集中审理模式。高唐法院鱼邱湖法庭此次将三起关联案件“打包”调解,实现“一揽子”解决,这种“一调解三结”的实践,不仅整合资源、高效调解,彰显司法速度,更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彰显司法温度。
 
    “在追求司法效率的今天,高唐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为民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让公平正义更快抵达,让司法为民的温度可感可触。”高唐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刚如是说。
 
    来源:高唐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