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程湘红 韦鹏)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传统文化铸魂、红色文化励志、法治文化润心、非遗文化赋能”的四维文化矫正体系,将地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融入矫正工作,绘就任城“河韵仁矫”社区矫正品牌新枫景。
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矫正对象培根铸魂。深挖任城儒家、运河等传统文化新内涵,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唤醒社区矫正对象内在“良知善念”,使其“明是非、知廉耻、守法德、遵礼仪、懂感恩、获新生”。南张司法所以“运河茶香润心,儒韵矫治致和”为主题,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仙庄村“三碗茶社”,聚焦“和为贵”理念,强调社区矫正对象既要严守法规之“秩序”,更需培育向善之“和”,要在“致中和”的浸润中品悟“和合之道”。李营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任城王墓开展“文化浸润·矫正育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感悟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唤醒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身份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为教育矫治注入人文温度,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自省”转变。阜桥司法所携手民盟济宁市机关总支部通过历史典故、现实案例和互动问答等形式,深入阐释“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内涵,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明是非、知善恶,开启“黄丝带帮教”之旅。济阳司法所邀请道德模范宣讲团团长何国珩授课,从“孝悌忠信”入手“讲初心、讲家风、促和谐”,倡议社区矫正对象写“家书”,表悔过,重塑家庭观念。
二、红色文化厚植社区矫正对象爱国情怀。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领航”作用,薪火相传,“矫”学相长。清明节前,观音阁司法所在济宁烈士陵园,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题为“铭记历史重塑新生”集中教育活动。向烈士敬献花篮,低头默哀,听取工作人员对烈士英勇事迹的详细讲解,让社区矫正对象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洗礼思想和灵魂,珍惜现有的生活,努力改造,回报社会。安居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鲁西南革命圣地——汪东村济宁城西第一党支部旧址纪念馆,在初心广场重温入矫誓词,在烈士墙前开展“我与先辈对话”分享心得,在展览馆内通过沉浸式党史学习、法治教育,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反思自身行为,重寻人生坐标,将感悟转化为遵纪守法内生动力,从“被监管者”转变为“红色精神传承者”。二十里铺等司法所带领社区矫正对象走入党建基地、程广泉纪念馆、谢立亭等红色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英雄模范的奉献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
三、法治文化助推社区矫正对象润心正行。以“法治文化广场”为阵地,集中开展以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为重点的法治教育、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南苑司法所秉持监管为基、教育为本的原则,在法治广场开启“新篇五章”,以民法典培育“守法心”,以案例警示强化“警醒心”,以道德熏陶唤醒“良知心”,以法治发展铸就“爱国魂”,以志愿服务锻造“奉献志”,信息被大众网采用。仙营司法所举办“守法过节平安相伴”集中教育,系统学习《社区矫正法》《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古槐等司法所结合“八五”普法规划,创新开展“法治电影夜”和“法治文艺汇演进乡村(社区)”活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观看法治题材影片,以直观案例强化守法意识,2025年以来,举办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00余场次。
四、非遗文化赋能社区矫正对象重塑新生。非遗文化犹如一池河水,只有被传承和发扬,才会形成活水滋养沃土。长沟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在长沟镇文化历史展览馆依次参观了“千年古镇”“红色记忆”“民俗非遗”等主题展厅,通过百余件珍贵文物、历史影像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让社区矫正对象深入了解长沟镇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革命历程的完整发展脉络;通过展示古代律法典籍、近代司法改革史料,深入浅出阐释以德服人、依法治国、德法共治的中华法治传统。阜桥司法所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授课,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某在学习后表示:“剪纸让我学会专注,更让我明白人生如剪纸,每一刀都要慎重。”该所还将剪纸作品用于公益捐赠,让矫正对象在创作中找回社会价值。
任城区社区矫正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创新形式,通过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化教育,照亮社区矫正对象自新之路,引领社区矫正对象重塑美好人生。(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