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禹城司法局组织开展妇女维权法律知识讲座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法院 > » 正文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法院:“昌心调”化解物业纠纷“治未病”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潘辉)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在依托党委“红色物业”基层突破项目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以对接红色物业、对接辖区街道、对接监管部门“三个对接”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立案数量由2021年的353件下降到2024年的23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小”调解彰显“大”情怀。除了党建引领多元解纷外,也离不开法官在面对每起物业纠纷案件时的“良苦用心”,努力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优解”。这恰是该院创新“昌心调”品牌的深层内核——以司法温情丈量民生冷暖,让每起“小案”调解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
 
  前情:一场持续八年的拉锯战
 
  “这个业主让我们很气愤,自2017年入住后便从未缴纳过物业费,我们通过电话、上门催缴等方式催缴物业费均未果。如果每位业主都像他这样,我们公司将无法经营下去,我们不可能接受调解。”某物业公司经理初次接到该院法官耿利的电话时,情绪很是激动,对被告意见很大。
 
  “法官,他们的物业服务不合格,存在各种问题,凭什么让我交物业费?”被告陈某振振有词,态度坚决。鉴于原被告双方矛盾积怨较深,一纸判决不难,但单纯的判决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该物业公司所在的小区涉及几百户业主,问题解决不好,势必还会引起小区更多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纠纷。办案法官耿利内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好这个案子!
 
  推进:实地考察晓症结
 
  耿利法官的调解从走出法庭开始,把卷宗翻成了民生地图。他化身“社区观察员”,通过上门走访的方式耐心听取业主代表、物业公司等多方意见;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将当事人双方争议的“服务不到位”落实到“1、2、3、4、5……”的清单上,成为调解桌上的“可视化证据链”。
 
  通过连续三天的走访和实地考察,耿利法官了解到,该小区虽然一定程度上存在业主反映的相关问题,但物业公司履行了绝大部分合同约定的义务。当耿利法官将自制的“物业服务评估情况”摆到当事人双方面前时,剑拔弩张的气氛第一次出现松动。这也是该院“昌心调”品牌的智慧:用数据说话,以共情破冰。
 
  结局:庭前调解化心结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织就“连心网”。办案过程中,承办法官耿利把物业公司和陈某约到法院进行调解。调解当天,耿利法官不仅注重对相关法律条款的释法说理,更重视当事人双方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用双方当事人听得进、听得懂的话语为他们释法明理。
 
  “物业服务是一项长期行为,业主依约及时缴纳物业费不仅是合同义务,也是物业公司完善物业服务水平、改善小区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面对业主陈某的抱怨,耿利法官耐心地进行劝导。“物业费数字背后的每分钱,都应带着服务的温度。”面对物业公司的诉求,耿利法官首先肯定了物业公司的服务,但也明确指出了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瑕疵问题。
 
  经过办案法官耿利的反复沟通、释法明理,最后业主陈某将所欠垃圾处理费、物业费一次性缴纳给物业公司,并保证此后物业费按时足额缴纳,物业公司也主动让步放弃违约金赔偿请求,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从而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该院“昌心调”品牌的精髓,在于将每起纠纷案件视为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手术”。“法官不仅要解决个案,更要通过调解培育规则意识、修复社区生态;当法律文书化作促进物业与业主双向奔赴的‘催化剂’,司法便真正实现了从‘定分止争’到‘治未病’的跃升。”耿利深有感触地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