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沂水县创新联合普法模式,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法院 > » 正文

山东莒县法院峤山法庭:看,“小”法庭的“大”作为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峤山法庭位于莒县东部峤山镇驻地,服务范围涵盖峤山镇、桑园镇两个镇132个自然村,总面积222.72平方千米,总人口11.6万人。近年来,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延伸审判职能,联合辖区其他职能部门有效探索建立“连心峤”多元解纷机制,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加强基层普法宣传,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展现了“大作为”。
 
  “小法庭”融入基层社会“大治理”
 
  “谢谢法官!你们为了我们这个案子真是费心了,我们邻里间多年的心结,这次终于解开了。”当事人陈某激动地说。
 
  2024年7月,峤山镇的居民陈某来到峤山法庭,称与邻居李某邻里关系不和,双方发生了冲突。随后,法官一边安慰陈某,一边了解案件起因。据悉,邻居李某当年翻盖房屋时将原有的地基加高,导致陈某家院落排水不畅,两家因院落排水问题早已累积不满。
 
  法官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连心峤”多元解纷机制,第一时间联系辖区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共同参与案件调解。最终,两家各退一步,由村委会负责联系人员修缮好陈某家的排水设施,保障排水通畅,维修费用由李某承担80%,由陈某承担20%。至此,一段积怨多年的邻里矛盾就此化解,邻里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近年来,峤山法庭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积极融入辖区基层社会治理,让矛盾纠纷就地、实质性化解。一方面,在驻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法庭联合辖区矛调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连心峤”多元解纷机制,构建“3(法庭、派出所、司法所)+3(审判庭、调解室、便民服务室)+N(其他职能部门按需加入)”的基层纠纷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法庭主动在镇综治中心设置司法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积极走进村庄开展“巡回审判”,推动“无讼村”创建,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质效能。
 
  “小法庭”助力乡村振兴“大合唱”
 
  “姜米法庭”是辖区老百姓赋予峤山法庭的新名字,这个“新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大姜与小米是峤山镇的两大特色农业,辖区老百姓也主要靠种植这两种农产品发家致富,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姜米产业营销体系逐步完善,峤山镇的大姜与小米已远销全国各地,但涉大姜与小米纠纷的案件也随之增多。为了护航姜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峤山法庭积极开展“天平护农兴农”行动,创新“巡回+联动”调解方式,进村居、进田间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法官从“坐堂问案”,到深入田间地头“巡诊把脉”,对涉农纠纷实现源头化解;另外,法庭干警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辖区农作物商标注册保护、购销合同签订等提供精准法律指导。法庭通过开展“天平护农兴农”行动,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先后源头化解涉姜米产业民事纠纷75起,提供超过500次精准法律指导,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姜米法庭”的暖心司法服务。
 
  如今,“莒县大姜”与“南涧小米”成为峤山镇的两大支柱产业,并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其中大姜种植面积为1.05万亩左右,先后有120家大姜加工企业落户峤山,建立了占地近1000亩的大姜加工出品示范区;小米种植已覆盖周边46个村,全镇共发展优质小米种植带5000余亩,从业人员超12000人,年产175万公斤。
 
  “姜米法庭”将进一步司法护航包括“莒县大姜”与“南涧小米”在内的农业产业,与辖区农民朋友们共同谱写栽好“一颗姜”,种好“一粒米”,致富一乡人的乡村振兴峤山篇章,让峤山姜米“瓢香”,“法”味更浓。
 
  “小法庭”走进基层普法“大讲堂”
 
  “大娘,这是非诉讼解决纠纷倡议书,我帮您讲一下……”
 
  “您看看,除了诉讼外,还有很多非诉讼方式,让我们不用打官司就可以高效解决纠纷呢。”法庭庭长刘加亮耐心地向过往的赶集群众讲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方式及优点,积极引导群众优先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每月的初三、初八恰逢峤山大集,利用大集人流量大的特点,峤山法庭定期联合辖区司法所、矛盾调解中心走进峤山大集,开展“普法赶大集”法治宣传活动。赶集现场,普法人员通常在集市显著位置悬挂主题横幅,摆起“普法摊位”,向过往的赶集群众发放宪法和民法典等宣传手册以及非诉讼解决纠纷倡议书,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对群众关心的民间借贷、劳务纠纷等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服务,努力营造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峤山法庭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担当作为,以“绣花精神”持续在审判办案专业化、化解纠纷多元化、司法服务精细化上下功夫,携手辖区群众共同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峤山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