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在青岛即墨法院,华山法庭素以“小法庭办大案”著称:它规模不大,只有2名员额法官和7名司法辅助人员,管辖5个街道,但由于辖区内有青岛空客直升机项目、即墨综合保税区项目等众多重点项目,因此解决了不少牵扯重大利益的“大案件”。
但作为基层法庭,平日里更面对着数不清的牵动着群众切身利益的“小纠纷”。无论案件“大”“小”,华山法庭始终坚持守土一方、平安一方的理念,从不因案件繁简、性质等因素区别对待,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宗旨。
奏响“和谐曲”,
普法解惑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已过中午11点,刚刚庭审结束的衣泽远庭长就和法官助理孙丹丹、书记员张文娇动身前往灵山街道牛齐埠村委会,他们要去参加一场普法活动。
问及为何不等到午饭后再去,衣泽远摇摇头道:“村民代表们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不能让他们等着。”
“邻居的树枝伸到我院子里了怎么办?”“我们买的种子质量有问题怎么办?”活动现场,面对村民的提问,衣泽远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释法解惑。
“大家日常有任何法律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纠纷不出家门、不出社区,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衣泽远说。无需豪言壮语,华山法庭每一位干警都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时刻谨记心间。
奏响“便民曲”,
巡回审判传递司法温度
中午1:30,李星副庭长和法官助理董雅迪、书记员张宗盛检查确认相关资料带齐后便乘车前往大信街道信和村。这是一起继承纠纷,为了避免家人间产生对簿公堂的心理隔阂,尽最大可能促成调解,李星决定将审判庭“搬到”社区。
驱车近1小时,到达目的地的李星布置好现场后便立即开始了工作。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星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从情理、法理为双方当事人分析利弊,“都是亲兄弟姐妹,有了矛盾咱们多互相体谅一下,别伤了和气。”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审理,李星专业又细致的态度让当事人情绪渐渐缓和,虽然未达成调解,但双方都表示回去要好好赡养老人,不再因为继承纠纷影响赡养老人。
将庭审现场搬到案涉地,这种场景只是李星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他对此始终有自己的理念:“民心是最大的公平正义,为群众勤跑腿,以公心、诚心和耐心把案件办好,就是赢得民心,就是服务民生。”
人民法庭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是让群众享受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的最直接场所,在这里感受的诉讼服务便捷不便捷、高效不高效,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近年来,华山法庭通过巡回审判打造“家门口的法庭”,让司法充满温度。
“以前觉得法庭很神秘,现在我们在家中、在村里就可以看到法官如何审案、如何调解,对我们普通老百姓了解法律程序,增长法律知识大有益处。”提及巡回审判,辖区群众无不称赞。
万家灯火皆璀璨,一枝一叶总关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守护正义”是华山法庭每名干警的共识,从法庭上敲响的庄严法槌,到无数次勘察现场时留下的脚印,再到办公桌上一摞摞厚厚的卷宗,华山法庭的每一位干警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光彩,用司法为民的初心温暖民心,为守护万家灯火而步履不停。(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