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吉林长白县法院八道沟法庭年度纪实|法治进程中的坚守与前行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枣庄峄城区榴园镇 杜庆启:“退”而不“休”的调解人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孔祥阁)“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榴园镇一位退休的老司法在合适不过了,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访调对接”的办公室,调解员杜庆启和往常一样,打开工作日志,把一天的工作认认真真的记在笔记本上,随后又电话联系了第二天需要调解的当事人,这是调解员杜庆启结束一天工作之前的必备环节,也是多年工作以来坚持的习惯。
 
  为深入弘扬发展“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多元化解机制建设,2019年全区在各镇街成立“访调对接”办公室,按照“访调对接”工作机制的要求,榴园镇的“访调对接”办公室设在镇信访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司法所进行选聘,在当时办公地点是有了,可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百不得一。“找周边的百姓吧,年轻的不愿意干,年龄长一些的虽然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可大部分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去市区找吧,人家嫌太远,不愿意来,想来想去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直到有人向我推荐杜庆启同志,这才想到,原来我们当地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司法啊”,现任司法所所长孔祥阁说。
 
  “杖乡之年”不还乡。杜庆启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二十余年,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将他锻炼成为榴园镇的“活地图”和“百科全书”,无论问他某某村的具体位置,还是某某村的社会人际关系,他都能脱口而出。杜庆启从事了一辈子基层司法工作,记不清化解了多少邻里矛盾,调解了多少群众纠纷,进行了多少次法治宣传,辖区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亲切地叫他“老杜”。直到2016年才退居一线,本来退休后可以“告老还乡”,回家侍儿弄孙,颐养天年,可这边刚退休,当地的派出所就找到他,让他来派出所帮忙,处理调解一些民事纠纷,他身边的亲戚朋友见了他也都疑惑的问他,“你都退休了,干了一辈子调解工作,怎么还不歇歇,领着退休金回家多好”,“干了一辈子司法工作了,现在退下来还有周边的亲戚朋友找我调解说事,也闲不住,现在有单位愿意让我去帮点忙,我还是非常乐意的”,杜庆启说到。这份“乐意”,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为了多拿一份收入,其实杜庆启自己知道,这份“乐意”是他从事基层司法工作的初心、也是他为民调解矢志不渝的热心。
 
  “耳顺之年”辩是非。人到六十,也称“耳顺之年”,是指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杜庆启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二十余年,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加之到了这个年龄,人生阅历丰富,真是具有了“耳顺之年”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了,这份能力更是他一腔为民的热心、耐心,也是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的责任心。
 
  在一次调解中,吵吵嚷嚷的张某来到镇上,怒气冲冲的说到“还有说理的地方吗,影响我家采光就算了,一下雨还往我家溅水”,正在“访调对接”办公室值班的杜庆启见状,先是上前安慰张某的情绪,了解事情的详细情况,然后准备调解材料马上跟着张某来到纠纷现场。在现场,双方余气未消,烈日下现场气氛更是火药味实足,杜庆启看看了现场,原来是王某在自己院子搭了个雨棚,雨棚的前沿距张某家后窗只有不到十公分,正如张某所说,一是影响了张某家的采光,二是如果一下雨就会有雨水溅到张某家。张某也多次找到王某希望拆除,可王某觉得在自己家搭雨棚况且已经搭好唯由拒绝拆除,致使两家有了纠纷,影响了彼此的生活。
 
  在了解了纠纷现场的情况后,杜庆启开始分别找张某和王某谈话,通过循循善诱,从法、理、情一一讲起,引导两人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试着去理解对方,并根据相邻权等有关法律法规向双方做出解释,分析了邻里双方应该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和谐相处,杜庆启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一方给另一方带来了不便和损失,那么应当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王某家人本来就觉得做法欠妥,在加上听到要赔偿损失甚至要拆除多出来的部分更是理亏,杜庆启看出王某心理的变化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样吧,搭的雨棚已经搭好,拆除的话对王某损失太大,要不就拆除一部分,保证张某家的采光和不要有雨水溅到他家就行,你看,这样行吗”,双方听到工作人员提出的解决方案,双双点头表示赞同。“村民纠纷不仅仅是利益矛盾,很多时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怄气,这就需要我们调解员去捋顺村民心中的气,才能将矛盾彻底化解。”杜庆启说,他的调解“秘诀”就是细心、耐心、用心倾听。
 
  “花甲之年”发余热。“六十年华,又从今起新花甲”,这是如今杜庆启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对来说,老去的只是时光,改变的只是容貌,不变的是他的初心,还有心中的那一份执着与赤诚,退而不休的杜庆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退休同志的责任与担当。(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司法局榴园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