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吉林长白县法院八道沟法庭年度纪实|法治进程中的坚守与前行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走笔乌镇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马继东:走笔乌镇
 
  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有个“好莱坞”,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有个“乌镇”。今年大年初五,笔者全家和亲家一家人到乌镇旅游,大饱眼福,收获满满,感觉真的是有幸“好来乌”,来到乌镇“好幸福”。
 
  “小桥流水人家”乃江南水乡之特色,乌镇那颇具特色的古村落傍水而建,别有一番风味,令人流连忘返。
 
  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赞美江浙一带之美丽的春景。“江花红”“江水绿”互为背景,使红者更红,绿者更绿,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
 
  走进乌镇,笔者亦颇具同感,美感、快感涌上心头,美好、甜蜜藏在心间,美意、惬意爬上脸庞。
 
  大国风范,小镇启航。2016年,国际互联网大会在风景如画的美丽乌镇胜利召开,乌镇人、浙江人、中国人好荣光!
 
  位于西栅景区西北部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依水而建、以水为媒,分为会议、展览、接待中心,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教授王澍先生领衔设计,外立面上采用260万片江南小青瓦,5.1万根钢索以网状肌理寓意互联网),既彰显了江南水乡之温婉雅致,又尽显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之崛起和发展蓬勃。
 
  江南古典韵味与现代互联网风范欣慰握手,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其和美场景与乌镇风貌形成了颇富生机之时代对话,为旅游圣地乌镇又增添了一出重头戏,小镇做活了大文章。
 
  乌镇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增添了几分灵性、发展活力和生命力。
 
  位于两省(浙江、江苏)三府(苏州、嘉兴、湖州)七县(崇德、桐乡、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交界之处的乌镇,春秋时期为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之称呼首次出现在唐咸通十三年。
 
  南宋嘉靖年间,以直通南北的车溪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
 
  明清时曾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镇地设都巡检),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清人施曾锡曾以《双溪竹枝词》再现车溪河之风光:“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
 
  江南多水乡,水乡多古镇,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多有十字交叉的主干河道,临河的街道便形成了古镇之框架。而乌镇地形奇特,从东栅到西栅,河流的走向形成了一个“之”字,亦为乌镇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风格不同的独异景观之一。“之”字型的河流带出了“之”字型的街道,街市有点儿朴朔迷离,令旅游深表诧异,但乌镇人以为正是这般转弯抹角,见证了千百年来先人留下的古迹——乌、青一镇两县分治之史话。
 
  乌镇,河流密如蛛网,土地犬牙交错,县境省界或是一条河,或是一座桥,甚至只是一条宽不盈尺之田埂,一不小心便会出省出县了。
 
  自秦时划定乌戍以车溪为界,乌镇便开始了一河分隔两镇、一地两县分治的漫长历史。唐代以后乌墩、青墩分别改称乌、青二镇,亦出现过统一的乌青镇之镇名,却未改乌、青分治之状况,政令不一,给乌镇添加了许多古怪、麻烦和混乱。
 
  乌镇街道(河东称村,河西称街)、小巷(河东称弄,河西称里)叫法不一致,税赋徭役两边轻重不一,社会治安更是难以成章法。难怪旧社会流传着“乌镇北栅头,有天呒日头”之古话。说是人到北栅,谁也管不着,一跨出县界、省界,即使作奸犯科,官府毫无办法。行政管辖之混乱可见一斑。
 
  东、西市河的开凿,东、西栅关隘的设置即为乌镇那段历史之产物。明、清之后,乌镇又实行两县同治,创造了中国少有的人文奇观。
 
  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中曾这样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历代都在乌镇驻兵,明朝曾驻兵于此以防倭。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清朝在乌镇设驻防同知,俗名‘二府’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一副对联是‘七藩两浙,控制三吴’,宛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
 
  今日之乌镇,车溪河两岸已经建成了繁华的新街区,而古镇旅游观光区重点便铺陈在那“之”字型连接的东、西市河两岸(现存的古镇,旧时的繁华富庶之地)。乌镇之富庶,从其现存的18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规模得以显现。
 
  尽管乌镇的街面宽仅约3米,行不得车、跑不得马,狭窄得很,而乌镇却能以江南古风引万千游人远来驻足观瞻,究其因乃是尽管面对时事所迁,却始终能够保持着古镇之原汁原味,让人有一种穿越感。
 
  “乌镇”之名由来有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人们为了纪念正直、忠诚、爱国的乌赞将军,便以其姓氏为镇名,改称“乌镇”。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刻画、旅游开发的快速发展,乌镇渐渐地羽翼丰满:生态环境愈来愈美,文明进程愈来愈快,旅游态势愈来愈火,经济效益那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着实迷人。
 
  乌镇,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1300多年的建镇史,系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成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便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19日又让世界互联网大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安家落户,蜚声中外。
 
  向日葵向太阳,蜜蜂觅鲜花,美女嫁俊郎。乌镇戴满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等荣誉花环,桂冠靓丽迷人。
 
  二
 
  乌镇有令人骄傲的儿女,有功勋卓著的功臣,有耀眼的光芒,有辉煌的历史,有动人的故事,亦有诗和远方。
 
  乌镇系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茅盾(1896.7.4-1981.3.27)之故乡。茅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文学巨匠,《子夜》为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其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集《速写与随笔》《见闻杂记》、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佳作备受读者喜爱。
 
  茅盾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支援各国人民的进步文化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声名远播。
 
  1981年3月14日,他捐出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岁月磨砺后的辉煌——茅盾文学奖·历史与成就展馆吸引人眼球),奖励、鼓励、激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之创作。1950年,茅盾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是乌镇、桐乡县、嘉兴市、浙江省之荣耀。家乡人民筹建纪念堂馆颂扬之、弘扬之、发扬之。
 
  茅盾早年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其外祖父系江浙一带名医,其父为前清秀才,其母在出嫁前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他1913年(17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一类,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开启了其文学之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朗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被迫隐居上海,创作了小说《幻灭》,投稿时署名“矛盾”,后被《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改作“茅盾”。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不仅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在翻译、编辑、评论、培养青年之家等方面的成就亦令人瞩目。他主编的《小说月报》《文学》《文艺阵地》等,成为当时传播新文学、启蒙新思想之主要阵地。
 
  在其文学之路和革命进程中,他用文字进行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之笔。这头“老黄牛”“拓荒牛”“儒子牛”,一生辛勤耕耘,创作了1200多万字作品,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之财富。
 
  茅盾在临走前曾给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和党中央写信,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他,请求死后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信的内容即——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们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沈雁冰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1981年8月31日,中共中央迅速决定:根据沈雁冰(茅盾)同志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了却其心愿,他自然亦感受到了那份荣耀!
 
  三
 
  江浙一带水乡船只多,种类繁多,用途广大。如:“彩船”,亦称灯船、画舫,装潢考究;“喜船”,亦称花船,当地老百姓娶亲送嫁之船;“黄鸭船”,船体较小,单桨无橹;“渔船”,水乡渔业用船;“农船”,当地农民自备船;“漕船”,又名荷物船等,船体阔大,内仓宽深;
 
  “踏白船”,水上竞技船,亦称踏板船;“高杆船”,又名茧花船;“拳船”,专用于武术表演;“商船”,即生意船,船体大小适中,用于运输生活用品;“渡船”,船头平宽,船中设统舱站客置物,用于两岸驳船;“航船”,旧时载送旅客的人力客船,中舱宽大;“太湖船”,江浙一代独有的水盗船,隐匿于太湖水域,舱只配有武装,凶悍如狼。为阻其进入镇区,当地均建水栅,日起夜闭,故有东栅、西栅之名;“风子船”,又名敲梆船;
 
  “拖梢船”,别称救生船,平时拖挂于大船后方,如影随形,当大船无法靠岸时便解此小船,渡人至岸。遇到搁浅、失火等险事,则用于逃生。亦常常作短程交通及驳物。
 
  特别地,中共南湖一大会议,小小的“拖梢船”亦有大大的功劳。其中,乌镇的优秀女儿、“一大”卫士王会悟(1898.5-1993.10)更是“功臣”。
 
  王会悟,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王彦臣系晚清秀才),她12岁时考入嘉兴女子师范学校,异地求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思想不断地进步。后来在乌镇接受父业教书育人,独自办起了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小学,不仅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且还宣传科学,倡导新观念。
 
  1918年,她在湖郡女校读书。接受新思想的她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到上海开始探寻女子独立解放之途径,她一生积极倡导妇女解放,系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之一。
 
  1920年下半年,她与志同道合的李达同志结成革命伴侣。
 
  由于受时代之局限,中共“一大”没有妇女代表,但王会悟以“一大”代表家属身份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见证人,亦为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参与者。
 
  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在“李公馆”的小客堂里召开了,王会悟担任保卫工作。
 
  7月30日晚举行的第六次会议开始没多久,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从虚掩的后门闯入,正在警惕望风的王会悟立即拦截问他找谁,那人说了声“对不起”便匆匆离开。
 
  王会悟马上报告了这一可疑情况,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抓紧时间撤离了会场。正如所料,十多分钟后法国巡捕房警车便赶到,全副武装的巡捕和士兵包围了房子。事后,李达对她翘起大拇指称赞“你立了大功”。
 
  作为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之夫人,王会悟一生积极协助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与其一道为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正直的人”。
 
  瘟元帅的传说亦感人。相传早年镇上有位姓张的秀才心地善良,仕途无缘,家境贫困,好学不倦,借住在公用水井边的陋室之中。
 
  一天晚上,张秀才灯下读书将近半夜,刚熄灯就寝,忽闻窗外有人声侧而细听,原来是两个瘟鬼,在往井里放瘟虫。张秀才开门奔出,只见月光下两道青烟飘忽而去,它反身进屋写了一张告白,贴在井边墙上,告诉乡邻井水有毒,不可再用。
 
  然而,他又觉不妥,因为邻里中识字者不多,告白无济于事,即使当面解说人们亦未必能信,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井边,毅然跳入井中,以死阻止人们取井水,避免发生瘟疫。
 
  待翌日天明时,取水者发现有人落井,赶紧呼救,打捞上来,却是善良的张秀才。他全身发青,显然是中毒身亡。当大家看到墙上的告白,便明白了一切。
 
  张秀才舍身避瘟之壮举,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封他为“瘟都元帅”,制约天下瘟鬼,老百姓深感其德,塑神像盖庙宇,以作纪念流传至今。
 
  四
 
  “三寸金莲”有故事。乌镇设有绝代金莲——中国缠足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妇女缠足之演变过程及金莲史话。
 
  “金莲”原指缠足妇女的一种陋习,即将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使其变得又尖又小,史称“金莲”。若能小至三寸便称“三寸金莲”,后亦泛指缠足鞋。
 
  缠足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流行的女性身体改造行为,是一段中国妇女追求美、追求幸福、追求自我表现的畸形历程,它反映了一种超越自然美及重塑人体美的社会现象。其生发、高涨到逐渐消亡,跨越近千年的中国历史,有数亿妇女曾经缠足,形成了一系列的“金莲文化”。
 
  五代开始出现缠足,南唐后主李煜宫嫔窅娘用帛缠足,着素袜在金莲花上跳舞,舞姿曼妙莲步轻巧,被李煜誉为“凌云之态”(唐镐诗曰“莲中话更好,云黑月常新”)。此时的缠足,只是舞蹈时用帛把脚裹紧,形成新月状小脚,而不再穿鞋,可使舞蹈女子步态轻盈,与身体并无伤害。而后,宫廷女子纷纷效仿,布帛缠足开始盛行于宫廷。
 
  宋代后期,缠足之风遍及民间(但偏远游牧民族亦有未缠足者)。“三寸金莲”,成为女性美的基本条件。辽代时曾出现了一种透明的丝袜,专用于缠足。
 
  元代末期曾形成以不缠足为耻之风气,“三寸金莲”之称自元朝曲词中首次出现,还出现了“妓鞋行酒”(即文人雅士在酒席上随兴把玩纤足妓女的绣鞋,称之为“金莲杯”),甚至流传着各种把玩金莲之技巧。足见在元代小脚俨然已成为女性的第三性征(类似于性器官的存在)。
 
  明代宫人皆穿着缠足弓鞋,那时以缠足与否作为贵贱阶级分野。明太祖的皇后马氏因为有一双天足而沦为民众之笑柄。“露马脚”即为用来讽刺马皇后大脚之俗语。缠足成为女子迎合男人畸形审美无奈之选择。
 
  清朝,汉族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缠足风气发展到了最高峰。男子非小脚不娶,女子亦形成了一种对缠足坚固的认同感。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缠足风气已根深蒂固,在康熙年间,这种风气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朝廷无奈最终罢禁。
 
  到了民国时期,缠足的人渐少。即使缠足亦往往是粗缠略缚,脚趾并未完全贴实。此类脚型穿着传统的金莲木底弓鞋行走会变得异常困难,于是,弓鞋愈来愈矮,最终变成了平底鞋。
 
  所展出的72双三寸金莲花纹各异、各具寓味。在裹脚布与小脚鞋的双重桎梏下,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合着泪水,将其才情与向往一针一线绣入了一双双“三寸金莲”。
 
  鞋的图案多为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牡丹与白头翁图案,以花和鸟的结合来比喻夫妻和谐相处,富贵白头;鹌鹑与九片落叶图案,则利用和谐音寄寓了主人安居乐业(“鹌居落叶”)之美好愿望;每一双三寸金莲皆有故事,皆为谜语,充满着机锋与乐趣。
 
  “金莲”分为好多种,各有寓意。如:“网子鞋”,起于唐代盛于清代,分布于山东、山西、甘肃等地,鞋头尖锐成为角锥状,鞋面以丝线为网格,用两帮合成,鞋子的尖头映衬小脚妇女纤细的脚尖,鞋帮较高映衬小脚妇女纤瘦的小腿,此鞋流传之长、盛行地区之广;“古式晋鞋”,平底弓鞋,前端作倒钩状翘起,鞋帮逐渐增高,至鞋跟处最高;“葫芦底鞋”,鞋底呈葫芦形,鞋尖微翘,鞋身尖瘦但不很长,一般为布纳底平跟,鞋帮不高,花纹稀少;
 
  “高跟鞋”,鞋底中间用很高的木块支撑,由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廷中流行的鞋型而制作,穿起来走路稍有困难,故有“高低小鞋足上蹬,形如高跷摆不停”之说;“没脸鞋”,一般为平底,鞋帮为两片,皮、布皆可制作,鞋脸极浅,口作尖形,极易脱落,多系脚型较好的妇女穿,可通过鞋口流露出一丝春光;
 
  “合脸鞋”,鞋帮为两片,前部圆尖,有鞋带鼻,可修饰小脚,掩饰脚型之不足;“尖口鞋”,清末民初北方妇女最常见的弓鞋形式,鞋帮有两片合拢,鞋头纤细尖锐,上绣丝绒球,鞋面呈现尖形,鞋底以木头做成弓形,由后跟至鞋尖,鞋尖低垂向下,更显得金莲纤小;
 
  “深脸圆口鞋”,流行于民国二十年间,鞋帮高,鞋脸深,鞋子前面肥尖,后面肥圆,鞋口椭圆,多以黑色礼服呢或各色素缎做成;“坤鞋”,民国初年流行最广,鞋底为木底,式样已由弯弓形改成平直形,亦有用多层厚布纳底或用皮革为底的;
 
  “方口两截鞋”,由三片鞋帮合成,前面成橄榄形,后面两片长方形鞋帮,鞋口方,鞋脸微深,鞋头圆尖不瘦削,多为皮底,适合足腰折断,脚背高的缠足妇女穿着,不用鞋底,不易脱落……
 
  五
 
  乌镇,好厚重,好神气,好帅气,好有名气。
 
  乌镇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开工。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雨读桥、富安桥等)、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西栅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每年4月5日至29日在此举办江南水乡狂欢节,茅盾笔下的“香市”场面在此重现。
 
  那儿景点甚多,如: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馆、茅盾故居、女红街、古戏台、水魅KTV娱乐宫、灵水居等。
 
  西栅大街全长1800米,宽3-5米,市河贯穿西侧,因位于镇的西部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立新街,1981年又复名,沿街两侧清末民初建筑集群,多为民居,亦有商店市集等,至今保存完好。青山,绿水,木楼,小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缓缓走过看美景,倾听着青石板上脚步的回响,犹如走进了岁月深处,感悟着别样的生活。
 
  在乌镇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交通等,极为方便。
 
  2013年5月建成使用的乌镇大剧院,是首届乌镇国际戏剧节的主场馆,俯视宛如一朵盛开的并蒂莲。外墙以古法京砖及老船木冰裂纹窗棂饰面,内部大小两个剧场可容纳观众1500名。优美独特的造型,专业舞台设施和先进声光电设备,跻身于世界一流剧院之列,亦为乌镇旅游之重要配套设施,系文化产业的地标建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剧场”。
 
  建有木心美术馆。木心(1927-2011年),乌镇人,画家、诗人、文学家。展馆设永久展厅、特展厅、影视厅、图书馆、礼品店和咖啡厅。其中五间永久展厅陈列着木心先生毕生画作和文学手稿,三间特展厅每年举办特邀展览,与世界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研究所合作,陆续推出对木心构成影响的世界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特展。
 
  乌镇生产的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70多道手工流程精致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书写得心应手。
 
  灵水居,明崇祯初年进士唐泷(字阆师,号灵水)于乌镇私建的私园。名中有“泷”,取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名“灵水仙居”(亦称唐园)。后因战乱被毁,2003年在原址复建,占地二万平方米,园内景色明媚秀丽,淡雅朴素,乃集人文、园林、展馆于一体之景点。
 
  乌镇著名特产如:蓝印花布、姑嫂饼、臭豆腐、蚕茧等。品一品私房茶亦快慰,爱生活、爱自己、爱乌镇。
 
  乌镇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兴盛于明清和民国初年,印染工艺始终遵循祖辈古法,一直流传至今。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
 
  那日,亲家为小悠悠买了一把小蓝印花布雨伞,她喜欢得不得了,爱不释手。
 
  民国时代复杂而纯粹的年代,常常文人青衣麻花如梦,穿越体验最初的那个味道。我们在民国时代特色主题餐厅美餐了一顿,“补充了能量”,小孙女高兴得蹦蹦跳跳。
 
  “生活太淡,加点盐浓缩思念。思念太苦,加点糖调淡涩涩的人生。人生太乏,加点辣提提精神”。餐厅建在水中,水亦在餐厅中,布置温馨,风景优美,酒店独具一格的风味餐厅碧波廊亦光顾、品尝、享受。
 
  栅桥砂锅店是一家以深夜食堂为主(主营粉丝砂锅)的小吃店,亦颇负盛名。在栈桥下深夜煮酒,窗外是美丽的市河,配着“汩汩”泛着气泡的砂锅,让客人感到是一件趣事、是一种享受、是一份惬意。
 
  三珍斋酱鸡,外观酱红油亮,入口脆嫩鲜美,美哉。
 
  白水鱼,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无论清蒸、红烧,皆系难得的美味。
 
  美食是一种文化,品锦岸四宝(酱骨头老酒、私房汽锅鸡、徐师傅的肉汁笋、乌镇大羊肉),尝乌镇四色(乌镇的羊肉、臭豆腐干、阿婆原味虾、清蒸野生白水鱼),亿儿时四味,好美、好美!
 
  ……
 
  “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似水年华》)。的确,江南水乡灵秀,乌镇恬淡、祥和,静谧、安闲,悠远、古朴。“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所言极是。
 
  即使笔者有千张嘴亦道不尽乌镇之美,即使笔者拥抱她三年五载亦难以充分展现其无限风光,即使笔者……赞美乌镇的文人墨客多了去了,辑录下的优美诗词佳句可信手拈来,便以此诗句画句号吧——“乌镇像一本书,一本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的史书。乌镇像一首诗,一首柔情似水、清新隽永的诗。乌镇像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