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判决到“实质化解”
河南新郑法院行政审判协同治理“一揽子解决”
山东法制传媒网:(左世友 叶春苗)行政诉讼不是非输即赢,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长期以来都是横亘在当事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将行政争议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促进“官民”平等对话,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局面,考验着每一位司法人的政治智慧与法治素养。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法院持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通过多元解纷审判思维,推动行政争议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前端化解,为破解争议化解难题探索出有效路径。2025年以来,新郑法院共受理行政案件193件,审结137件,调撤率达58%,案件实现“行政+民事”一揽子化解,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关口前移打通争议化解“最前一公里”
2024年5月12日,新郑市新村镇王某到新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立案庭工作人员在细致审查其诉讼材料时发现,王某的诉求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安置房屋分配等与行政行为相关的事项。为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从源头高效化解矛盾,立案庭工作人员当即向王某释明诉前调解的优势与流程,引导王某前往新郑是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进行协商调解处理,并告知王某,如果该案在一个月内没有协调化解成功,化解中心会将该案材料退回法院,法院进行立案登记,再转入该院行政庭继续审理。
征得王某同意后,立案庭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对接,同步移交全部案件材料。随后,行政争议化中心工作人员迅速与王某取得联系,通过讲法律、明政策的方式开展沟通协,对王某于法有据的诉求,积极联动协调被告方予以妥善解决到位。王某对化解中心专业且暖心的调解心服口服,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王某出具声明书,明确与政府的纠纷已妥善解决,不再提起诉讼。该案件也无须再到法院进行立案登记,相应卷宗材料由化解中心进行保存。
近年来,新郑法院建立立案前端过滤机制,通过诉前引导、释法说理、立案双审查等举措,对行政争议案件实行因案施策、分类处理,形成行政争议“审查+引导+衔接”全链条治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化解效能,该院积极与新郑市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关口前移、程序贯通”的协同模式,推进行政争议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成功将一批行政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协同共治构建府院联动实现“实质化解”
该院抓实行政和解工作,依托行政争议调处中心,建立“府院常态深入联调”机制,推动行政部门实质参与纠纷化解,2024年以来成功调解争议36件。
2025年2月,新郑市高某起诉新郑市交通运输局、新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等部门的批量案件,新郑法院与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迅速联动、通力协作,召集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在法院召开专门协调会,就批量案件进行调解。承办法官与调解员采用“背靠背”沟通方式,分别从法理依据、情理考量等多个维度耐心释法析理、协调疏导。经过不懈努力,该批9件案件全部以原告撤诉结案。
该院与新郑市政府联合印发《新郑市依法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工作实施意见》,立足协调化解与依法裁判有机结合,从诉前、诉中、判后三阶段构建全流程化解体系。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解纷模式,邀请新郑市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及涉诉较多的行政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以常态化沟通凝聚化解共识。2024年以来,开展联席会议及行政专项培训20场,成功化解案件36件,构建“法院+相关部门”联动调解矩阵,实现行政争议化解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风险预警强根基筑牢社会治理“前端防线”
近年来,新郑法院不定期邀请辖区内行政机关指派员参加法院系统举办的各种“行政审判讲堂”培训10场次,精准提升行政机关执法办案水平,切实减少因办案不规范、不合法等原因引起的行政纠纷。
在半年、年终该院向涉诉行政机关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通报行政机关败诉情况,建立“司法建议+重点整改+信息反馈”闭环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针对执法突出问题发出司法建议5份,整改率达100%,有效促进了执法司法良性互动。
该院通过打好“发布审判白皮书+行政审判讲堂”的组合拳”,常态化开展行政普法宣传活动,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片”的效果。(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