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更是筑牢吉林生态屏障,守护一方水土的宝贵资源。2025年,吉林铁路运输法院以生态恢复性司法为“利剑”,打出一套护林“组合拳”,既让破坏森林的违法者付出代价,更让受损林地重焕绿意,还带动全民参与护绿,在环资审判领域书写下生动的“生态答卷”。
一、“刑事+公益”双重发力,办一案护一片林海
“盗伐14棵胡桃楸,不仅要坐牢罚金,还得补栽65棵红松!”6月24日,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办案团队走进桦甸市,依托当地法院法庭公开审理张某、王某盗伐林木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庭审全程公开透明,当庭宣判的结果引发在场群众交流讨论加深认识。经查,张某、王某伙同他人盗伐桦甸市国有林地内胡桃楸成材树14株,立木蓄积达36.4861立方米(其中同案人刘某因作案时发生车辆事故死亡)。经环境专家鉴定,该行为已造成森林资源严重损害,导致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法院审理后,不仅依法判处主犯张某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从犯王某有期徒刑八个月,适用缓刑并处罚金,更创新采用“刑事严惩+民事追偿+生态修复”立体司法模式:责令二人在种植季补栽红松65株并确保存活率,若未履行,则需赔偿13万余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场“家门口的审判”,既让违法者直面法律后果,更用真实案例为周边群众、林业从业者上了一堂沉浸式护林普法课,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林海”的效果。
二、多部门“攥指成拳”,让受损林地“快修复、真复绿”
“以前林地被破坏,发现难、修复慢,现在各部门一起上,问题解决快多了!”法庭旁听的村民,道出了吉林铁法联动护林的实效。针对蛟河市林地破坏易发多发问题,法院主动牵线,联合当地公安局、检察院、林业局建立“发现-修复-验收”闭环机制,让受损林地及时“疗伤”。2025年3月,胡某等四人未按采伐许可滥伐林木,法院第一时间对接林业局,引导四人主动补植。如今4.4公顷受损林地已重新披上绿装,林业局专门出具验收报告;7月份,史某、刘某为耕种非法砍伐树木、破坏林地,法院与公安局协同推进,二被告人在庭审前就完成补种,让林地“零等待”恢复生态。截至目前,通过多部门通力协作,蛟河市已累计修复受损林地133亩,均是引导被告人主动作为。
三、司法“破圈”拓影响,让护绿理念扎根全民心中
护林不能只靠法院“单打独斗”,得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吉林铁法延伸司法职能,从“办案”向“育人”延伸,打造多元护绿行动,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建基地,让修复有“样板”:自指定管辖以来,联合红石、白石山林区检察院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引导200余名涉林案件被告人签署《生态补植复绿协议》,累计补种树木5543棵,让“破坏者”亲手变回“修复者”。
二是办活动,让普法“活起来”:2024-2025年,联合长铁中院、吉铁检察院开展7场“环资模拟法庭”,特别邀请学校师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扮演法官、检察官、被告人等角色,沉浸式体验涉林案件庭审,深化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
三是联政企,让护绿“聚合力”:与吉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建黑土地协同保护中心,与林业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打通护林“最后一公里”;联合车站派出所、吉林车务段在火车站、列车上、乡村集市开展“保护湿地·守护森林”街头普法,通过发放资料、问答互动、以案释法,让村民知道“砍树违法,护林有功”。
四是进校园,让环保“种心田”:携手吉化第一实验小学、双吉中学等7所学校,开展“守护家园”书画赛、环保主题班会、“我为地球种棵树”盆栽种植等活动12场,覆盖师生超1000人;还在双吉中学打造首例“环境资源审判院校合作基地”,让“爱林护绿”成为青少年的日常习惯。
从惩治违法者到修复林海,从法庭内办案到法庭外普法,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用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让“索取者”变身“护绿员”,让每一片受损林地都能重焕生机,让绿色成为吉林大地最动人的底色。(吉林铁路运输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