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首槌落地促公正 速裁快审护民生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民生 > » 正文

15天!20万!陕西泾阳法院“调解加速度”让货款“破冰”到账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董海霞 侯楠)4月的泾阳,春风拂面,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法院民庭侯楠法官的办公室内暖意涌动。随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塑料袋内20万元现金清点完毕,一场持续四年的商业纠葛,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以最温暖的方式画上句点。
 
  故事要从2021年初说起。彼时,原告与被告怀着合作共赢的期待,郑重签下《商品混凝土购销合同》。原告依约将一车车混凝土送往工地,看着工程在自己的材料浇筑下拔地而起。然而,当工程竣工,付款的承诺却成了泡影。被告因资金链断裂,面对所欠货款一筹莫展。四年间,双方从好言相商到恶语相向,最终原告无奈将一纸诉状递到了法院。
 
  4月10日,案件正式立案。承办法官翻阅卷宗时敏锐意识到:简单判决或许能结案,但会彻底斩断两家企业的合作纽带。他决定以调解为钥匙,打开这把"死结"。接下来的日子里,法官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穿梭在原被告之间——对于被告,他严肃指出拖欠货款的法律后果,同时倾听资金周转的难处;对原告方,他晓之以理,分析继续合作的长远利益。
 
  4月24日,这场持续半个月的调解终于迎来转机。侯法官的办公室内,原被告仍保持着戒备姿态,但法官温和而坚定的话语逐渐融化了坚冰。当被告颤抖着双手捧出装满现金的塑料袋,原告眼中闪过惊讶与释然。这一刻,20万元现金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承载着司法温度的和解见证。
 
  几天后的清晨,当事人专程赶来送上一面锦旗表达谢意,这面锦旗不仅承载着对于办案团队的由衷肯定,也彰显出法院干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从立案到履行,短短15天,泾阳法院的法官们用专业与温情,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调解,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实践中的鲜活演绎,彰显着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担当。(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