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芽发春茶俏
岁月悠悠(朱玉富)
“清明不戴杨柳,死后变条黄狗;清明不戴菜花,死后变只老鸦……”听着随风飘来的声声童谣,把我“牵”回了情魂梦绕的故乡。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柳树很多。房前屋后,沟坎田头,到处长满了柳。如今的故乡,因家乡美化、绿化的缘故,生命随和的柳树却少见了许多,先前的老柳树大多换上了花椒树。据说村民办丧事要砍几根孝顺棍子都要四处找柳。我们这一代人是与柳结缘颇深的,我独爱斑驳婆娑的树影。春日里,无论是拧一根柳笛,抑或含一片青叶都能吹出早春的意蕴。想想小时候折柳为帽、拧柳为笛(哨子)的故事。要说最为伤害柳的事情,算是吃柳芽了。饥荒孬年没有菜吃,大人们便教孩子们四处去寻野菜,拿回来洗净,腌、炒、炝、蒸,却也不输其味,总让人吃不够。地里的野菜寻完了,便要寻树上的。一场春雨过后,四周的柳树仿佛约定了似的,一大早便吐出新鲜的芽儿,待芽儿出来。下午放学后,大家便“猴” 在树上,一人腰里系个小书包。骑在树权上.轻快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把柳芽儿捋下来。因此,在青黄不结的春季柳芽是小时候家里常吃的一种菜,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偶然想起小时候吃柳芽的光景,至今似乎味蕾里还残留着柳芽的味道。被开水虑过的柳芽香中带着一丝苦味,但这苦却苦得恰到好处。柳树又分红柳和绿柳;做柳芽菜需用甜柳,(也叫绿柳)。甜柳,喜生长在沟塘边,得雨露滋润,沐日光月华,长得俊逸、洒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要吃柳芽菜,却不能待柳叶长成,须取嫩黄的、毛茸茸的柳芽儿为佳。做柳芽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其中,颇有些讲究。新的柳芽摘下,并不急于做,需放在背阳处晾上半日,稍收些水汽;待初有些软时.收回来;然后,烧一锅开水,水沸时把它倒到锅里,这一道工序十分关键,叫“焯” 。没有把握到火候捞得早了,口生,除不了苦味;捞迟了,“ 面” 了,也就做不成柳芽菜。在家乡鲁中艾山,一般的新手是做不好柳芽菜的。于是焯柳芽也自然成了熟手大娘大嫂们的“专利” 。那时节她们总是忙得很。在柳芽萌发的季节常邻家请去掌灶。柳芽焯至八成熟最好。既除去了苦味,又不生不“ 面” ,口感也好。焯好的柳芽,捞出迅速装在坛子里。如有小坛子更好,放上葱、姜、大小茴末、生的花椒粉、精盐,用手抄匀了,取一块布扎上坛口,放三五天就成了。吃时取一小碟,浇上两滴香油,夹一些入口,初时觉得凉:细细地嚼一下,两腮生香;停下来品一品,伴有淡淡的苦味。清凉、浓香、微苦,这就是地道的柳芽菜了。柳芽菜放得长久,做得多了,十天半月吃不完,也不变味。听老年人讲,吃野菜的穷命往往活得硬。青青的嫩叶,人们不但喜欢采食,而且常采集作药备用。《本草再新》说: “ 柳头平肝,发( 散)热。”中药四百味说:“柳叶苦寒,可治尿难,关节肿痛,取鲜柳叶30克煎水内服.日服2次,可治风湿性关节炎;预防黄疸型肝炎;治疗无名肿毒,跌打损伤。”我国食柳芽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南宋《山家清供》就有“ 柳叶韭” 条:“ 条嫩柳叶少许,同( 春韭) 佳,故日早柳叶韭。” 如今,苏、鲁、皖等地的农村还有春天取柳芽制作美食的习俗,有柳叶包子、柳芽翠烙、凉拌柳穗等菜点。凉拌柳芽的清香扑入鼻孔,润着口腔,直达肺腑。它味涩而不苦,甜而不腻,可凉血、降脂、润燥,是春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柳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祛风、明目、乌发、驻颜、益寿等功效.还可清火解毒。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饭店竟品尝到了久久遗忘了的柳芽菜和柳芽茶,倒感觉有些愕然了。随着春回大地,沉寂了一冬的柳树纷纷滋生出嫩绿色的新芽,但这些预示着勃勃生机的柳芽还未真正享受到和煦的春风,就被一些餐馆的伙计成枝成枝地剪落下来。成为了一些饭店招引食客的“招牌菜” 。
柳芽不仅能食用,还能当茶喝。《茶经》里也有柳芽茶的做法,算得上繁琐,但饮者也只说它贮藏愈久,茶味愈浓,那茶味实际上是柳芽的苦味儿。爱茶的人对柳芽茶这样描述:柳茶基本归于苦茶的范畴,才入口很不适应,慢慢的喝了第二茬的水,舌头就能够从苦涩的味道中微微觉得那一丝丝的纯粹的清新。
我对喝茶没有什么讲究,喝柳芽茶也只有喝过几次,但喝过后却再也不会忘记它,就象平淡的岁月,经历的时候感觉平凡无味,过后才知道那就是幸福。
柳絮扬,种高粱。在早春干干的天气里,饮上一口柳尖茶,含上一片初春在嘴里,那种从口到心的润泽,带着春天即将来临,万物马上复苏的感觉,让人心都要萌动起来。那种轻快、活泼、充满希望的感觉就是喝柳芽茶的感觉,也是幸福的感觉。在人们注重养生的今天,吃柳芽、喝柳茶也成为人们寻找味觉的富硒、绿色、有机山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