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走进东平县大羊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失能老人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康复训练,自理老人则在书画室挥毫泼墨;梯门镇精神卫生中心内,专业医护人员正为特殊老人开展认知障碍训练……这一幅幅各得其所的养老图景,源于东平县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的“分类分区域分情况”供养改革。面对县域16.39万老年人的多元需求,该县人大以调研为基、监督为要,助力破解传统养式梏,让不同类型的老人都能享受到适配的贴心服务。
调研先行
摸清底数破困局
东平县乡镇敬老院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曾实行“一镇一院”模式,普遍存在布局规划不科学、建筑结构不合理、设施陈旧不配套、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全县14处敬老院混收各类老人,既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又造成资源浪费——有的敬老院失能老人多却缺少专业护理,有的自理老人占比高却缺乏文娱设施。
针对供养体制机制僵化问题,东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项调研组,用两个月时间走遍全县敬老院,形成《农村养老机构供需匹配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全县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8.3%,精神障碍老人约占1.2%,占比42%的空巢老人更倾向居家养老,但现有机构“一锅烩”式供养难以满足需求。调研结论直指核心:“必须按老人能力和需求分类,按区域优化资源配置。”
这份报告成为改革的“指南针”。该县人大将“推进分类分区供养”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推动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最终确定“打破乡镇界限,按类型集中照护”的改革思路。
监督发力
推动资源巧整合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东平县部分乡镇对整合敬老院有顾虑,担心资产处置麻烦;有的群众担心离家远不方便探望。县人大常委会随即启动跟踪监督,组织代表分片包联,既向乡镇解读政策,又向群众说明规划。
针对“如何科学划分区域”的关键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依托地理区位,兼顾服务半径”的建议,推动县政府结合东平县“三山三水四分田”的地形,将14处敬老院整合为6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1处精神卫生中心,环东平湖形成“东西南北”四大集中供养片区。西部片区侧重自理老人照料,配备棋牌室、健身房;东部片区专攻失能护理,增设康复器械和特护床位;精神卫生中心则组建专业医疗团队,为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
为确保这项改革落地落实,该县人大专项督查组每月检查进度,对3处推进缓慢的乡镇开展“点对点”督导。针对部分中心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的难题,推动卫健部门建立“派驻医护人员”机制,从各乡镇卫生院抽调62名医护人员定点服务,实现了“医养服务就在床头”。
跟踪问效
让每个老人适得其所
“以前在乡镇敬老院,吃饭、看病都不方便,现在这里有专门的护工帮我翻身,医生每周都来检查,儿子来看我也顺路。”住在接山养老服务中心的失能老人王大娘的话,道出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东平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改革成效,组织代表开展“体验式”监督:跟随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查看分散供养老人的服务质量;参与养老中心膳食评估,确保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吃得科学;检查精神卫生中心的康复计划,了解特殊群体的照料细节。针对发现的“分散供养老人安全巡访频次不足”问题,推动滨湖医养集团组建巡访队,为3926名居家老人每周至少上门1次,安装紧急呼叫设备1200余台。
如今,分类分区改革成效显著:6处区域性中心入住率均超80%,管理人员精简50%,供养运转经费节省30%;失能老人专业护理覆盖率达100%,精神障碍老人病情稳定率提升至92%;分散供养老人满意度达96%。这组数据被写入县人大《关于特困人员供养改革成效的跟踪报告》,成为持续优化服务的新起点。
从“一锅烩”到“精准化”,从“一镇一院”到“片区联动”,东平县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推动养老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正如该县人大代表、民政局局长姚来涛所说:“让自理老人有乐趣、失能老人有尊严、特殊老人有关怀,这才是养老改革的初心所在。”在人大的持续推动下,东平的“幸福夕阳红”正愈发绚烂。(山东省东平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