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沿着时光的轨迹,翻阅近几年山东省烟台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日志,这组数字值得关注:组织农业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及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各1次,听取审议全市现代水网建设报告1次,视察乡村振兴重点工作5次,开展涉农涉海专题调研7次……一项项监督、视察、调研,见证着人大担当作为的坚实厚重,彰显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坚定决心。
运用法治力量护粮安
粮安天下,法治是硬保障。烟台市人大常委会高擎法律利剑,深入开展农业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采取“小群多路”形式,组织多个执法检查组,通过列出重要法条清单、明查+暗访、引入专家评估法律实施等办法,追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并用准确翔实的案例数据印证执法成效,加强执法检查报告跟踪督办,让法律“牙齿”有力咬合,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新粮食安全观在烟台落地生根。
解决好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从大食物观出发,把立法与执法检查放在同等位置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全覆盖检查《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组织过程中,突出一个“合”字,注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有序扩大代表专家参与,汇聚法治之力护航耕海牧渔,推动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为打造现代化“海上粮仓”提出烟台方案。
在人大监督赋能下,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画卷加速铺展,今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肉蛋奶、鱼果蔬供应充足,不仅保证了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更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紧盯急难愁盼促落实
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烟台同样面临“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烟台市人大常委会知责扛责、主动作为,抓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供销社综合改革、气象为农服务等重点开展视察调研,采取“清单化管理+销账式落实”办法加快转化运用。仅2025年上半年,已向政府部门交办视察意见3份、调研报告2个,让农情民声直通决策前端,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
水是农业的命脉。针对资源性缺水的状况,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连年将现代水网建设情况列为监督要点,聚焦“蓄住水、盘活水、用好水”,通过“配合上级人大议题督、立足地方水情自主督”等途径,全力推进水利重点项目落地。截至目前,累计新增供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整治农村生态河道近6000公里,烟台的“盛水盆”越来越大,水系连通网不断优化,有效夯实农业丰产水利根基。
经过不懈努力,烟台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点开花,供销社焕新“回归”、担当为农服务主力军,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万余家、联农兴业富民作用好,高标准农田与现代水网建设深度融合、改善灌溉面积500多万亩,让农民种地少流汗得实惠。
完善制度建设强保障
发挥人大监督功效,离不开制度保障。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了场景式监督流程图,从精选议题、组织实施、提出建议、交办督办、落实反馈、调度核实、对账销号等方面进行全链条规范,使人大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跟着监督‘指南’操作,一看就会、一试就行,真管用!”从事人大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高兴地说。
制度所定,行动所向。烟台市人大农业农村委结合自身职能,创新性抓贯彻落实,形成了“外脑赋能+闭环管理”监督模式,开展执法检查、专题审议、调研等活动,充分吸纳代表意见建议,坚持邀请专家“把脉问诊”,推动监督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今,涉农监督成果越来越实,农业“五良”集成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挺进深蓝要“优质粮”等等,背后都有人大履职的影子和力量。
乡村振兴不停步,护航“三农”不松劲。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秀香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与党委同向、与群众同心,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统筹监督方式、提升监督质效,不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深耕农业强市战略新成效,为烟台高质量发展筑牢“三农”基石。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