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组合拳”打出养老幸福图景
——山东济宁任城区人大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纪实
山东法制传媒网:(陈浩)如何让“夕阳红”更美更幸福?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大常委会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监督议题,打出依法监督、精准监督、有效监督的“组合拳”,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实现从“保基本”到“优供给”、从“有保障”到“高品质”的跨越式发展,初步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其探索形成的“任城经验”,为鲁西南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示范路径。
聚焦制度筑基,监督护航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先行是保障。任城区人大常委会紧盯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的关键环节,实施靶向监督。常委会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区政府整合16个部门力量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有效破解“九龙治水”难题;重点审议并推动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核心政策,确保涵盖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4方面25项惠企政策精准“滴灌”,监督落实养老服务机构享受水电气热居民价格政策红利;通过专题调研《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5版)》实施情况,推动福彩公益金55%以上定向投入养老领域,累计争取上级资金1500万元,并创新“民办公助”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构建起“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良性循环,为养老事业筑牢坚实的政策与资金根基。
聚焦普惠可及,监督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政策红利能否转化为老年人的切身福祉,关键看“最后一米”是否畅通。区人大常委会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力促普惠服务触手可及。紧盯“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推动新增25处社区养老设施高效运营,助力2个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监督,推动建成102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护理型床位提升至3887张、占比达73.2%,实现15家“两证齐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养老机构登记证)医养结合机构全覆盖;持续监督普惠养老发展,全区认定普惠性养老机构24家、占比达65%;严把高龄津贴及补贴发放关,2025年精准发放80岁以上高龄津贴550万元(惠及2.8万人)、困难老人生活补贴96万元(惠及2000余人),人大监督有力确保了普惠阳光温暖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
聚焦品质跃升,监督注入智慧人文新温度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高品质需求是时代课题。常委会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与品质升级,为养老服务注入智慧与人文温度。支持居家养老“私人订制”探索,监督保障38项“菜单式”服务有效供给,完成621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及3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重点督办“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政策落实,确保12位低保失能老人入住区福利中心;关注养老安全底线,督促智慧消防、“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科技监管手段覆盖所有机构,相关经验入选全省创新典型案例;倡导“养学结合”新理念,推动20家机构开设老年大学远程教学点;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监督落实入职奖补和技能等级奖补,全区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率达89%;推行星级评定挂钩运营奖补机制,引导26家机构实现专业化规范化运营。
聚焦破局升级,监督引领产业前瞻发展
着眼长远,常委会前瞻性关注产业发展与深层次问题破解,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支持并监督康养产业“13456”发展思路落地,推动济宁颐养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成功将适老化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最高30%);敏锐指出居家服务专业化不足、社区照料缺乏品牌连锁、高品质康养综合体缺失等短板,推动区政府启动“十五五”养老专项规划编制,出台配套设施建设细则;督促探索“双老家庭”(老年父母+残障子女)照护难题,计划新增180张家庭养老床位;倡导激活银发市场,支持举办“孝老爱老”购物节,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监督伟力绘就幸福晚景。在任城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有力、精准高效的监督推动下,一幅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养老画卷正在鲁西南大地生动铺展。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日间照料中心飘散的翰墨香,普惠养老带来的安心保障,康养产业萌发的蓬勃生机——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人大监督聚焦民生的磅礴伟力与深厚情怀。任城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法治思维和务实举措,护航养老事业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方向坚定前行,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在人大监督的坚实保障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托起万千老人幸福安康的最美“夕阳红”。(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