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丛燕敏 于云龙)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政治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三个维度发力,高点定位、有序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标志性成果,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法治化水平。
聚焦政治安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立法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刘公岛不仅是甲午海战的战场,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百余年“梦碎、梦醒”“筑梦、圆梦”的坎坷历程,是阐释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守护这座民族警醒之岛,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刘公岛保护立法,围绕岛屿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精准设计制度规范,进一步放大刘公岛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国家安全教育优势,充分彰显其历史教科书的独特属性和价值内涵,为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守牢国家政治安全注入了法治力量。条例实施两年多来,接待游客540多万人、培训学员30多万人次。
聚焦生态安全,守护碧水蓝天净土。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市委关注、社会关心的城市风貌、生态环保等重点问题,把山水城林全部纳入立法保护范围,制定包括城市风貌保护、海岸带保护、山体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7件地方性法规,构建起系统完备、衔接有序的生态环保法规体系,筑牢生态安全法治屏障。比如,《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以其严格的保护措施、刚性的控制指标和严厉的处罚手段,有效遏制了城市风貌违法行为,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永续发展。
聚焦社会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先后制定了精致城市建设、城乡供水安全、海洋牧场管理、森林防火等6件法规,以法治力量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威海市气瓶安全管理条例》建立了全链条、无缝隙的气瓶信息追溯平台,将气瓶的充装、检验和瓶装气体的销售、运输、使用等全部纳入实时动态管理。目前,全市91家气瓶充装和经营单位已全部接入平台,并同步录入气瓶66.9万只,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有效提升了行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海上交通安全治理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对《威海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进行修改,建立起锚泊船舶安全风险管控、重点船舶动态管控、休闲船舶强制配备识别定位装置等安全监管制度,同时结合实际增加了“允许具备夜航条件的休闲船舶夜间出海航行”等多项规定,有效解决了海上交通安全治理实践中的难点和隐患。
在人大立法的引领推动保障下,威海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域社会治理精致化建设”等经验做法获全国全省推广,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并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连续五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为推动地方性法规正确有效实施,市人大常委会还建立起常态化“立法体检”机制,推动条例更好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连续多年组织对精致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以及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停车管理和服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持续加大监督力度,着力打通法规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山东省威海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