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李洪军 黄旭)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坚守为民初心,大胆探索创新基层治理路径,巧借“人大+检察”衔接联动之力,深挖代表履职平台潜能,做实代表建议转化督办工作,精准捕捉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逐一转化为触手可及、真切可感的民生福祉。
“代表说理+检察释法”:矛盾化解在源头
“以前遇到纠纷就想到打官司,现在有代表帮忙调解,心里亮堂多了!”刚接受完调解的张大妈感叹道。在寿光市人民检察院“天平议事”人大代表调解室,20余名人大代表全链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让司法办案从“治罪”向“治理”升级。2023年以来,代表参与轻刑案件调解193件,化解率达92%;联动化解信访矛盾29件,公益帮扶救助困难群众220余人次。
这一创新机制的背后,是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与检察机关的深度协作。双方通过设立驻镇街代表联络室、开展“寿望相助”专项公益救助行动,将人大代表的“民意触角”与检察监督的“法治利剑”结合,既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又推动诉源治理。“我们不仅要化解矛盾,更要预防矛盾。”寿光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负责同志表示,通过代表调解与检察释法的协同发力,基层社会治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
“代表工作+履职平台”:企业纾困在一线
在寿光市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园,45名涵盖蔬菜种业、动力装备、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的人大代表入驻企业家人大代表联络站。这里不仅是代表倾听职工心声的“民意站”,更是汇聚产业发展智慧的“智囊团”。去年6月,寿光市人大代表魏德平在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联络站提交建议后,寿光市人大常委会迅速组织6个调研组深入企业,收集意见建议98条,推动政府出台“鲁科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帮助36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企业需要在哪里,代表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同志介绍,换届以来,寿光市建成21个代表履职平台,覆盖园区、社区、乡村,累计解决企业用工、技术升级等问题120余件。同时,代表通过“扫码见代表”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架起政企沟通的“连心桥”。
“建议转化+公益诉讼”:民生改善在实处
“地下车库信号差,关键时刻联系不上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通信盲区问题,人大代表李桂华连续走访8个小区,提交建议后,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与检察院启动《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办法》,将建议转为检察建议,推动住建、工信等部门联合出台《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知》。目前,全市10余处新建小区完成信号覆盖验收,67处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
通过建立“代表建议—检察建议—部门落实”的闭环机制,去年以来,6件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12份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履职,守护了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公共利益。“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双向奔赴’,让民生难题不再‘转圈’。”
从“听民声”到“解民忧”,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如今,无论是矛盾调解的“小事”,还是经济发展的“大事”,或是公共安全的“要事”,群众的声音都能直达“决策环节”,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人大+检察”机制,在各镇街设立检察院驻代表联络室,让监督更精准、服务更贴心,把更多民生“问号”拉直成“感叹号”,书写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暖心答卷。(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