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商类矛盾纠纷屡见不鲜。日前,经过山东威海高区法院田村法庭法官倾力调解,一宗涉及某款海珍品的电商商品责任纠纷得以化解,田村法庭以司法服务助力辖区商圈健康发展。
网购“存疑”,市民提起诉讼。市民刘先生在抖音某直播间看到一款海珍品,广告中注明该海珍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他被广告吸引,毫不犹豫地下了单。几天后,他收到海珍品时却发现商品标签是手写的。产品包装都是有标准要求的,怎么能手写呢?对此,刘先生非常不解,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款产品缺少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重要信息,这让他疑窦丛生。
“你们这个标签怎么是手写的?而且还没有生产日期,这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吗?”刘先生联系商家,要求提供报关单据和生产记录等材料。但商家却含糊其辞,没有给刘先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刘先生反复要求退款,商家也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刘先生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买卖合同,并要求商家退款、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解疑,案件成功调解。收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通过查阅文字、视频等资料,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经过三次庭审,双方对证据进行了激烈质证。原告刘先生认为,商家显然存在欺诈,而被告称这款海珍品都是散装的,标签没有违反相关食品标识规定,并强调标签上的标识并非指产地,而是品种,这在业内是“常见”的标识方式。然而,刘先生坚持认为,该标识应当指产地,且没有相关报关单据和生产日期。双方僵持不下。
对标签上的标识的理解是解决纠纷的突破口。通过查阅大量专业资料,多次对双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商家认可标签的标注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但没有欺诈的主观意图。法官趁热打铁,释法说理,帮助双方理解了产品责任的界定。经调解,刘先生将买到的海珍品退还给商家,商家同意立即将货款退还给刘先生。此案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司法护航,提振消费信心。如今,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引发的各种纠纷也随之增多,但是,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建议广大消费者在网购前,应充分了解商品的基本信息、售后保障、退货换货的条件及范围等,合理合法的维护自身权益。而商家也应该诚信、合法、合规经营,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缔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让商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下一步,田村法庭将继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耕消费纠纷治理,让司法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同向发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坚实的司法力量。(山东威海高区人民法院田村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