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尹晓宁 王钟瑶)今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被动审理”向“诉源治理”、从“诉讼审判”向“诉非对接”的转变,形成“党政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共治”诉源治理工作格局,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全市法院收案增幅从今年第一季度的66%下降到11月30日的-2.90%,其中,全市半数以上法院收案实现负增长。“滨州中院依靠党委推动加强诉源治理的经验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的报告》获宋永祥市长批示肯定。“线上+线下”模式积极开展案件大调处被评为全省“政法为民办实事”50件优秀成果之一,《合力推进诉源治理 助力平安滨州建设》入选全省“政法为民办实事”第二批优秀成果。惠民县被纳入全省16个集约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工作试点县。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积极争取市委支持,市委政法委牵头召开了全市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会议,建立起由政法委、法院、司法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组成的诉源治理联席会议,各县(市、区)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共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过程诉源治理体系。
大力抓好责任落实。全市两级法院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院长亲自督导。配齐配强立案诉服队伍,人员的数量、结构、综合素质均有明显提升。召开全市基层法院院长会议,明确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对下指导监督,以暗访和随机抽查方式,赴基层法院督导检查“一站式”建设情况。实行台账管理,各基层法院每周向中院报送一站式建设工作进程,随时调度。邀请省法院立案庭专家来滨指导,答疑解惑。
切实推进制度建设。深化认识、改进作风、创新举措,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高质量运转。建立健全制度,出台了《立案诉服问答二十条》、《关于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涉及立案、诉前调解、管辖、保全、诉讼服务五个方面15份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工作持续发展。
强化诉源治理,源头减少纠纷成讼
上线诉源信息治理平台。今年7月,滨州中院上线了诉源治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诉源区域、涉诉主体、行业领域、诉讼指数、无讼村居等社会治理要素的自动化分析计算,精准揭示各区域、各行业社会治理现状,对诉讼高发领域进行针对性分析研判,为全市社会治理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实现对滨州辖区8个县(市、区)、91个乡镇(街道)涉诉情况的动态掌握,向市委政法委报送信息4期。提出司法建议11份,针对纠纷占比较大的金融、住建、劳动争议、婚姻家事、行政纠纷等领域,撰写分析报告7份,行政、婚姻家事类调研报告获市政法委书记孟晓雷批示。
突出“无讼村居”创建。靠前一步,深入开展多元解纷,打造群众满意的“无讼村居”。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开展“法官进社区”活动,到电视台等媒体推介法院多元化解工作,引导群众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基层法院主动探寻诉源治理新路径,惠民法院依托矛调中心与相关部门有效衔接,开发区法院引入乡村自治,滨城区法院选任村居主任书记、社区主任、司法所长及有一定法律经验和威望的政法系统退休干部担任调解员,努力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截至目前,全市无讼村居共计658个,占比14.61%。
发挥诉调对接功能。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引入专业调解力量,构建“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与人行、工会、妇联等单位联合建立金融、劳动、家事等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室。与市场监管局会签《关于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民事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为金融、知识产权、消费纠纷案件当事人提供“菜单式”解纷服务,实现类型化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全流程线上办理。将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录入特邀调解组织名册,目前已向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推送案件2件,标的1.85亿元。
贯通分调裁审,重塑实质解纷格局
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推动案件全流程审判改革,按照“繁简分流、快慢分道、轻重分离”的原则,加强繁简分流工作。制定并出台《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规程实施细则》,就繁案简案认定标准、案由进行了详细规定。打造以系统智能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建立“平台+人工”的简单案件识别模式,实现诉前调解与速裁快审精准分流、无缝对接,形成“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快速解纷”的新格局。
充分释放速裁效能。加大速裁适用力度,健全完善速裁机制。制定并出台《速裁团队建设规范》,构建“法官+调解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速裁模式,对简易案件全面进行速裁。对速裁案件审理流程予以规范,坚持“当日分案、一次开庭、当庭宣判、当场送达”,努力把速裁机制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加强速裁团队力量,在原有速裁团队的基础上,增调3名员额法官到速裁团队工作。建立分类考核激励机制,加大速裁工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设立速裁团队40个,审结速裁案件13047件,占全部民商事案件的47.01%。
有效提升调解员队伍的能力。年初召开“一站式”工作推进会,为3家调解室、6家特邀调解组织揭牌,为30名特邀调解员颁发聘书,并进行了业务培训。对接40个诉前调解机构,在最高法院调解平台登记调解员157人。出台特邀调解管理规定和补贴发放办法,申请调解经费30万元。采用案件类型与调解员专长相契合、专职特邀调解与兼职特邀调解并行、法官指导持续跟进的工作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9月16日,在中院速裁团队的指导下,调解员王庆元通过诉前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一起涉4600万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用时仅35天,得到了当事人的高度认可。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21856件,调解成功12679件,调解成功率58.01%,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实效。
优化诉讼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
加强诉服平台建设。打破线上线下壁垒,形成诉服大厅、12368热线、移动微法院终端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积极推介线上平台,不断提高群众知晓度、接受度、认可度,实行在线视频调解、在线生成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让纠纷化解“掌上办”“指尖办”,实现从“舟车劳顿”到“线上化解”的转变。今年以来,诉服大厅共接待来访当事人3500余人次,12368热线接听4403次,音视频在线调解占比32.83%。音视频在线调解、网上阅卷服务能力、在线委托鉴定率、在线办理保全率、使用送达平台送达文书率等质效考核指标均为满分。
改造升级诉服场所。破除传统柜台式服务模式,依照“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法治宣传”六大职能,对现有诉讼服务大厅进行升级改造,规范区域设置及功能,设置当事人休息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书籍、诉讼文书模板及便民物品,提供打印、复印、电子卷宗刻录等便民服务,努力把最好的场所、最优的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
推行智慧诉服体验活动。启动“青年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智慧诉服体验活动”,涵盖27家市直律师事务所及5家法律服务所,一对一现场指导,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分期分批体验,通过实战化应用获得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交退费等智慧诉服系列技能。多方征求意见,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律师及法律工作者意见建议20余条,并及时跟进处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滨州中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加强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接续奋斗,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司法答卷。(山东省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