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张江涛)今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做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换位思考,从群众需求的细枝末节做起,不断创新诉讼服务理念,着力构建现代诉讼服务模式,打造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亮丽品牌。
诉讼服务中心解民忧
今年年初,该院党组把升级诉讼服务作为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升级改造诉讼服务大厅,取消窗口和柜台,建立开放式、零距离服务大厅,为当事人提供“肩并肩”代办式诉讼服务。
同时,召开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现场观摩会议,对照各软硬件要求逐项打分,确定星级等次,以观摩促交流学习,以交流学习促工作提升,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突出标准化,提高软硬件服务水平,明确了20项评价标准,对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细化;突出人性化,不断完善丰富人性化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努力营造舒适、温馨、周到的诉讼服务氛围;突出一体化,把过去分散的服务事项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一揽子办理群众的立案、审判、执行、信访、诉调对接等事务;突出集约化,将诉调对接、司法鉴定、文书送达等分散的诉讼功能进行全面整合,集约优化,简化流转环节,让当事人“少跑腿”;突出智能化,满足多元多层次诉讼服务需求,注重根据当事人的愿望、能力、事项特点等,着力打造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通办”相结合的立体化诉讼服务模式。
诉讼服务向源头延伸
根据东营案件构成特点,东营法院多领域推进诉源治理,突出金融、物业、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四类案件,逐步达到诉调对接机制在各行业领域、各纠纷类型全覆盖,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推进金融审判创新,开展“银行行长进法院”活动,与金融监管部门签署文件,36家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全面接受诉前调解、诉讼调解与小额诉讼程序。
推进物业纠纷全面纳入市域社会治理,成立由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牵头,街道办事处或社区、住建局物业管理部门、人民调解员等参加的工作专班,探索“法官+网格员”多元联动化解模式,充分发挥6100余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作用,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掌控风险隐患,避免矛盾累积升级。
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诉讼与仲裁衔接机制,与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研发开通裁审协同办公平台,打通裁审沟通渠道,统一裁审标准,提升办案质效,形成部门合力。
推进行业调解机构全时空衔接,指导成立东营市商会商事调解中心,建立民营企业家、新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专业调解队伍,发挥商会调解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纠纷的制度优势,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商事调解,采用线下、线上“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化解纠纷。该中心成立7个月以来,调处纠纷223件,法院委派案件118件,其中一件标的额8100万元的纠纷当日调解成功。
推进12368热线实质化运作。落实工单派单制度,确保群众打得通电话、找得到法官、问得清情况、收得到回复,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今年以来接线3438人次。建立12368信访投诉周报制度,对信访投诉的及时督导转办,有效化解信访投诉案件,已及时化解信访投诉百余件,满意度保持在99.8%以上。
完善律师参与诉讼机制
在东营,执业律师进出法院如同法院工作人员一样,直接可以“刷脸”进出,一路畅通。这是东营法院专门为律师开辟的“一码通”快捷通道,目的就是提升律师参与诉讼的便利性。法院对首次来院办事的律师身份信息进行一次采集登记,实现“人证合一”,无需再次身份核验。
“东营法院多层次完善便利律师参与诉讼机制,为律师提供多方便利,来这里办案感到舒心。”东营市律师协会会长马长生介绍说。
据了解,东营法院建立“网上立案工作群”,安排法院工作人员在群内及时回应律师问题,提供各种帮助。除了保持即时联络外,东营法院还依托移动微法院、律师服务平台、诉讼服务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随时收集律师们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为律师提供更加集约高效、智慧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目前,东营法院已实现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阅卷、网上开庭、文书电子送达签收等“一网通办”功能各类案件全覆盖,增强了律师诉讼便利度和职业尊荣感。
东营法院依托市法官协会与市律师协会交流平台,已召开5次律师座谈会,邀请30家事务所60余名律师进行交流,围绕律师参与诉讼过程中遇到的机制性、普遍性问题研究讨论,共商改进措施。
同时,还推出法官与律师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鼓励良性互动,划出行为禁区,引导建立法官和律师规范有序、“亲”“清”有界的关系。联合开展警示教育,组织法官与律师代表,共同观看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专题辅导,提升纪法观念,互督互进,良性交往。(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