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胶州警营里00后新警——“小吕”入列,守护力满格!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特困群体生存状态调查:敬老院多是老人照顾老人

浏览: 来源:中新网

  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让特困群体有尊严地活着已时不我待。本届中央政府上任伊始,即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在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等既有政策的支撑下,这一制度平稳起步,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是当下的供养还是一种低水平的救助,相当一部分人生存状况堪忧。半月谈记者最近走访多地,对特困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以期引起全社会共同思考,关心他们的命运和出路。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提出将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群众作为“特困供养人员”进行专门保障。截至2014年10月,全国农村五保人数为531.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无”群众51.8万人。

  这个群体的特点,一是“无依无靠”,二是“不救不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副局长邵小如说:“这个群体是‘最可怜的人’,他们话语权很弱,如果没有人替他们呼吁,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争取生存的权利。”

  敬老院多是“老人照顾老人”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敬老院养了3头母牛,种了10多亩水田,加上养鱼等每年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自己种菜、养鱼,这也能省下一大笔钱。”每到插秧、收割水稻农忙时节,院长罗顺梅要到街上请人帮忙,每天掏100多元的工钱。

  罗顺梅还发动院内能“动”起来的老人下田干活。31个五保老人中只有3个能下田干活。60多岁的肖礼铣虽然智障但身板好,可以下田插秧;88岁的刘槐江可以下田锄草;60多岁的廖家连不仅智障还有点弱视,负责养牛。

  31个五保老人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有两个,还有六七个可以自己吃饭,但不能下床活动。院内没有专职护理照料人员,罗顺梅最担心的是院内老人摔跤,一旦受伤卧床,大多数时候只能由院长和会计端屎倒尿。

  80多岁的袁顺娥老人经常摔倒住院,虽说五保老人住院费用政府全包,但住院期间的护理费敬老院没有办法承担,医院的护工太贵请不起,只能发动院内的老人去照料,但不是义务劳动,每天还得象征性地给个二三十元钱。

  目前,农村五保老人中有超过1/3在敬老院集中供养。所谓集中供养,指特困群众集中在敬老院、福利机构等进行救助;其余则分散供养,在家居住,政府发放补助金,由亲友、近邻等照顾。

  相对而言,集中供养的保障算好的,但记者走访下来,仍常常为他们的处境心酸。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平均每13名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仅拥有1名工作人员。由于待遇低、工作辛苦,农村敬老院里实际上是“老人照顾老人”。

  河南新乡原阳县太平镇敬老院,由两名60岁的老太太负责照顾20多名老人。院长李树兰说:“最怕的就是老人生病,咱除了用小板车送去卫生室看看,其他也做不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