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耿源)初夏时节,走进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整齐排列的菌棒上,一朵朵肥厚油亮的黑木耳如黑牡丹般竞相绽放,在晨露的滋润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村民们穿梭其间,灵巧的双手在菌架间翻飞,不一会儿,篮子里就堆满了新鲜采摘的木耳。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将“黑黄金”运往加工车间。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通过“小木耳”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红花镇位于北纬32度的丘陵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木耳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我们这里昼夜温差能达到10摄氏度以上,年均湿度保持在70%左右,简直就是天然的'木耳温室'。”基地负责人吴青松如数家珍地介绍道。这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汉子,是与木屑菌料打了十年交道的“土专家”。2022年,他敏锐捕捉到食用菌市场的商机,从吉林延边引进“黑山”优质菌种,经过反复试种改良,终于培育出适合本地气候的木耳品种。如今,合作社已建成30亩标准化种植区,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技术,土地利用率提高3倍以上。
走进基地,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吴青松轻轻拨开菌棒上的塑料膜,露出密密麻麻的木耳:“你看这些木耳,耳片肥厚、色泽黑亮,背面绒毛均匀,是上等货。”2025年预计干木耳产量达4.5万千斤,产值突破70万元。
正在劳作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以前在城里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天能挣12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目前,像王大姐这样的村民,基地共吸纳周边60余名村民就业。
为突破传统种植瓶颈,基地引入智能化灌溉系统和温湿度调控设备,实现精准化管理。“过去靠经验浇水,现在手机就能监测菌棒状态,产量提高20%。”吴青松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我们用的菌棒每棒成本1.8元,可产干木耳0.04斤,按当前市场价每斤60元计算,毛利润2.4元。”目前基地一期投放30万棒,首茬可采收1.2万斤干木耳,间隔10天后又能迎来第二茬,全年可收获4-5茬。
在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将晾晒好的木耳分级包装。“这批货是发往上海的生鲜超市,要求直径4厘米以上,厚度不低于1毫米。”质检员老张严格把关每袋产品质量。通过“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基地已与7家企业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同时依托电商平台开拓线上市场,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已达35%。
“早和采购商签了合同,摘下来晾晒干就直接装车!”吴青松信心满满。通过“合作社+订单”模式,基地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并依托电商拓展线上市场。
更长远的发展蓝图正在绘制——合作社已与高校达成合作,联合研发抗病害、高产量的新品种;同时搭建产学研平台,探索木耳多糖提取等精深加工技术,推动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精”转型。
站在丰收的菌棚前,吴青松信心满满地描绘着蓝图:下一步要建设木耳主题观光园,开发研学旅游项目,让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我们要让红花木耳走出本地,让黑木耳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耳朵”。
夕阳西下,满载木耳的货车缓缓驶出基地。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红花镇的木耳产业犹如一颗璀璨的黑珍珠,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完美诠释。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延伸,这朵“黑牡丹”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宣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