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在“人参之乡”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的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里,时常有这样一些朝气蓬勃的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出现,他们组成“普法小队”,手持精心编制的宣传手册,穿梭于各个摊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参农、参商讲解人参产业链的法律风险。从人参包装运输中的损毁保价,到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他们化身“参乡卫士”,以法治力量为笔,在人参产业发展画卷上描绘出绚丽篇章。
自加入集安市人民法院人参产业法庭后,志愿者们积极作为、开拓创新,打出“普法宣传+合同审查+庭审记录+下乡送达”的“法治组合拳”,累计参与普法活动50余次,审查合同10余份,协助法官办理涉参案件20余起,送达文书上百份,开展田间调查调解30余次,足迹遍布5个乡镇20余个村屯。
法律专业的刘淑源结合集安市人民法院人参产业法庭审判实际,协助法官制定《涉参合同常见问题指南》,帮助群众规避合同漏洞;
陶玉卓总结的“高效送达三步法”,通过路线整合、错峰上门、电子送达等方式,大幅提升了法律文书送达效率。
姚佳希协助整理涉人参纠纷案卷10余件,总结出“纠纷溯源三步法”:一是梳理交易记录;二是固定电子证据;三是建立“人参案件要素式记录模板”,这套方法提高了庭审效率,优化了调解流程。
这群平均年龄24岁的青年,扎根基层,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血,为“人参之乡”注入法治温度。他们是法治的“播种机”,让人参产业在法治阳光下蓬勃发展,谱写了“法治润参乡,青春护‘参’航”的动人乐章。(吉林省集安市人民法院)